湘砚.双峰溪砚
标签:
双峰溪砚双峰石砚溪韵阁藏砚砚台湘砚 |
分类: 溪韵阁藏中国砚石名录 |
双峰石以产于双峰县雪花溪而得名。用它制成的砚台称“双峰石砚”或“双峰溪砚”。砚石为粉砂黏土质板岩,赋存于双峰县元古代板溪群地层中。双峰县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乡,一条河中也出一种砚石,蛋青色,石质细润,是雕砚的良材。曾国藩幼时求学,据说用的是这种砚台。除紫帶紅,極細潤,有黃 ,有紫袍金帶之號。(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龍牙石〕 紫、潤、發墨。(杜綰.雲林石譜)。
溪砚的故里位于涟水中游双峰县杏子铺境内,一个叫溪口雪花滩的地方。那里涟水清冽,翠峰似黛,层岩如叠,盛产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特种石,有的以褐色为主,夹有玉色、青色花纹,称褐色石;有的以玉色为主,或夹五色纹路,称玉色石;以青色为主调,或暗红近碧血,称黑色石;双峰绿则在青绿色谱之间,夹有玉色纹路,最为难得。取溪石制砚,其砚着水研墨,使墨锭有如一股神力粘附于砚表面,所得墨汁细腻均匀,水乳交融,黑亮沉凝。若将砚盒盖紧,其墨汁可经久不干,即干亦无墨垢,寒冬呵气,即可研墨。
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溪石就颇负盛名。当年的溪口镇有近百号商铺,“玉生堂”、“吉庆砚庄”等百年老字号,勾子船、码头、杏黄酒旗还有石砌官道,使小镇成为四方通衢,商贾士宦、文人墨客,或船或马,光顾砚城。
清代“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曾与大书法家何绍基共同鉴赏溪砚。邓显鹤在《南村草堂诗钞》中写道:“以湘乡雪花滩石为砚,佳者过端溪,五盖不足言也”,并以“顽矿刮目皆珠玑”之言赞誉溪砚为“琳琅稀世之宝”。何绍基更是感叹:“湘石佳者可奴隶五盖,端溪上品无以过!”他们口中所说的湘石佳者,便是溪石极品“双峰绿”。而“五盖”是指湖南、广西交界之骑田岭五盖山所产的砚台。可见,当时的溪砚可与端砚媲美,其上品超过端砚。
1958年建水府庙水库后,溪口古镇全部湮灭水下,但溪砚这个湖湘文化名品却延续了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双峰学者、老教育家曾彩初先生也曾开发溪砚,而承袭数代的“胡氏制砚”也只能“小打小唱”,溪砚终究未成大器。2004年,溪口村的农民企业家曹长桂、刘锡忠成立了双峰县国藩溪砚工艺厂,在砚都广东肇庆高薪聘请了20余名砚工,发动村民上山采石,到雪花滩打捞珍贵的“双峰绿”石材,专门生产溪砚。2009年2月,国藩溪砚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名贵的溪石料有“闺女山坑”、“虎形坑”、“绿溪坑”和“老爷坑”。“双峰绿”,产于水府庙水库大坝水下深处,每年只能等到枯水季节,才能在雪花滩上打捞作业。溪砚质地细腻,坚而不顽,抚之生润;贮墨不腐,积水不涸;悬之扣之,其声如磬,纹理多变,石色五彩,呈碧绿、绛红、橙黄、淡青、紫罗兰诸色。石质娇嫩,细腻湿润,五彩缤纷并有呵气发墨,发墨不损笔,磨出的墨汁油润生辉,冷极而不冻。用这种墨汁写字书画,虫蚁不蛀。溪砚按色泽和石品分为:碧绿、橙红、淡青、紫罗兰、雪花、猪肝红、金银线、竹叶花、天眼等。
溪韵阁藏砚.双峰溪石随形砚
产地:湖南双峰
坑口:溪口雪花滩
砚式:随形砚,圆堂,月牙淌池,右雕松石图
规格:18×14×2厘米
石品:双峰绿石,刷丝纹
说明:
名录所示砚石均可商价、交流,有意者可发纸条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