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砚.方城黄石砚

标签:
方城黄石砚龙岗砚溪韵阁藏砚砚台豫砚 |
分类: 溪韵阁藏中国砚石名录 |


溪韵阁藏砚
产地:河南南阳
坑口:黄石山
砚式:随形,棱形砚堂,淌池,石面阴刻“水天一色,壬辰年春”字样,下为“玉砚坊制”红色方钤。
规格:23×20×5厘米
石品:青紫石,整体呈紫色,青绿色水波纹,赭褐色石皮,石质细腻
说明:砚额右上角,有一“白”篆文红字,标明砚台的设计者为白万军。
简介:方城石,又称黄石、唐石、龙岗砚、葛仙公岩石砚、龙砚,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以北9公里处的黄石山(又名小顶山、方城山)。黄石砚在北宋末年著称于世。爱石成癖的米芾,在他的《砚史》中,不仅将方城山产的砚石称为“葛仙公岩石”,将其置于端砚、歙砚之上,“唐州方城石为第一”。甚至把“葛仙公岩石”作为“行业标准”,来品评其他砚石。黄石砚因沉积岩生成时的脉络有别,形成了颜色各异、多彩纷呈的鲜明特色,其种类有紫石、青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等5大类。
链接1:砚台赏析
从玉砚坊购得一方黄石砚,名之水天一色。砚呈棱形,随石开堂成砚,拙中见巧。砚台左侧顽石高叠,石层清晰,上层为青绿,下层为紫色。石面阴刻“水天一色,壬辰年春”字样,下为“玉砚坊制”红色方钤。砚额右上角,有一“白”篆文红字,标明砚台的设计者为白万军。尤其是砚侧未经任何雕刻,保持原石风貌,色泽斑斓绚丽。除砚堂、砚背及部分砚额、缘打磨外,大部分未经打磨雕琢,保留着原始的石皮,显得十分朴拙。砚为青紫石,整体呈紫色,青绿色水波纹,石皮为赭红色,石质细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其砚,朱熹《观书有感》诗句的意境油然而生。
链接2:访砚记实
砚台为白万军女士设计,用白女士的话说,《水天一色》砚台,是她偶得一石,虽是青紫石,和往日的石品大不相同,石纹明暗相间,似水又似云,故为它取名《水天一色》。砚随形随意,未加更多雕琢。只恐破坏了砚石的天然味道。所以,砚台固然雕琢简单,形制也不大,但价位也不低廉。但我觉得,此砚可遇不可求,十分难得,也十分珍稀,物超所值。
其后,有藏家在白女士处看到此砚的图片,曾请她与我联系,要求高价转让。价格虽然有些动心,终因自己喜爱而不舍。
白万军女士1962年8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中华传统工艺大师,高级传统工艺师。从小生活在有“砚”的环境中,和黄石砚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设计创作的砚雕作品洋溢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同时富有诗意,雕刻的唐诗系列砚,创意独到,用色讲究,可谓当代黄石砚中突出的一抹丽彩,《月满西楼》、《邀月》、《千年等一回》、《踏雪寻梅》等均被收藏家收藏。她雕砚重色,巧色,用色,因材,因石,因形。手法写实,下刀坚劲。
链接2:详细资料
方城石,又称黄石、唐石、龙岗砚、葛仙公岩石砚、龙砚,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以北9公里处的黄石山(又名小顶山、方城山)。黄石山山不高,取名"黄石",秋日里山上满目萧索的衰草、枯树掩盖不住满眼或青、或黄、或紫、或绛红的石头。地上踩的,抬头见的,走累了停下来背靠的、坐上歇歇脚的,全都是这种色泽嫣红、质地细腻的石块,当地人便是用它们做成“质如玉,声如磬”的"黄石砚“。方城黄石以其品质优良、独具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称于世。爱石成癖的米芾,在他的《砚史》中,不仅将方城山产的砚石称为“葛仙公岩石”,将其置于端砚、歙砚之上,“唐州方城石为第一”。甚至把“葛仙公岩石”作为“行业标准”,来品评其他砚石。
黄石砚之所以能久负盛名,深受文人墨客之青睐,是因为它的质量优良,得天独厚,独具特色。此砚石质细腻、坚润,有六大特点:石质如玉、贮水不涸、其声如磬、其色多变、发墨如油、如膏如脂。专家称:黄石砚属于古代沉积岩,石粒细密,硬度在2.6-3.0之间,为软玉石类,用手触摸,温韵不涩,它的密度适中,以物敲击,磬声徐徐,不沉不闷,使人心舒意畅。
黄石砚因沉积岩生成时的脉络有别,形成了颜色各异、多彩纷呈的鲜明特色,其种类有紫石、青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等5大类。紫石色泽为标准马肝色,湿润后呈正紫,纹理细腻,温润如玉,发墨性能良好,磨出的墨汁如漆如油,有艳丽的光彩,时间再长,也如同新磨的一样。青紫石则为紫中带青,或呈青灰色,有孔雀羽毛的光辉,也可称「孔雀石」,和正紫石同样细腻,更现古朴典雅,硬度和正紫石一样,都在2.6度左右。青石呈钴蓝或青灰色,也有孔雀尾羽光泽,间或有明显纹理或星点,结构均匀,板理层纹一致,敲击声音清悦,成材率高,最适合制作竹节砚,体现竹的挺拔和清风亮节精神。墨石呈灰墨色,石质细腻如正紫石,极易发墨,墨出的墨汁细浓,经久不渗,书写流利润泽,墨色艳丽异常,但此石蕴藏渗层,极为难得,得到的无不视为瑰宝。凤眼石十分罕有,石中有状呈圆点者,大小不等,很像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间还有瞳孔,外层有晕,多到八九层的「双眼皮」。正圆形的明媚如画,有的翠绿相间,美观异常。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鲜明,或只是一个白点,这些都是极难得的石材,用凤眼石制作的砚台,观赏价值极高,再加上精美雕工,就成为价值连成的稀世之宝。
方城石属于泥质浅海沉积变质岩。在成岩阶段,由于多种矿物质的侵入、渗透、染色形成了清晰细腻的纹理和五彩斑斓的图案。石中带眼的是因不含铁矿的沙砾屑在高温、动荡和强氧化的环境中侵入形成的。形成的石眼有的好像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有的极似凤眼环睁,活灵活现,微妙微俏。
黄石砚始于唐代兴于宋。著名画家米芾在一部论述我国26种砚石的专著《砚史》中记述“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爱,声平有韵,亦有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大书法家黄庭坚,从好友处得到一方黄石砚,爱不释手,珍而藏之,并亲登黄石山,赋下“探囊赠研颇易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的赞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