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砚.越石砚

标签:
越石砚会稽越砚溪韵阁藏砚砚台浙砚 |
分类: 溪韵阁藏中国砚石名录 |
溪韵阁藏砚
产地:浙江绍兴
坑口:唐家岙
砚式:长方形平板砚
规格:15.2×10.3×3.3厘米
石品:砚色深紫,青花,翡翠带,金线银丝
简介:绍兴越砚产于浙江绍兴市城东南约11公里的会稽山区平水上灶乡一带,因古代越国的首都在会稽得名,制成的砚台称越石砚、会稽越砚或简称越砚。越石砚石质稠润细腻,呵气成云,研磨无声,发墨似漆,不损毫颖,色泽妍丽。有紫、青、黑几种。花纹有青花、鱼脑、蕉叶、金丝、银丝、紫袍、玉带、虎皮、美人红等。
访砚:上世纪70年代,越砚曾通过上海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上海砚友因此而收集了一些越石砚板。这一方正是从上海砚友手中转让所得。后又向该砚友购得一越砚板,与山西砚友换得静乐紫石砚一方。
绍兴越砚产于浙江绍兴市城东南约11公里的会稽山区平水上灶乡一带,因古代越国的首都在会稽得名,制成的砚台称越石砚、会稽越砚或简称越砚。上灶乡为春秋欧冶子为越王铸剑设灶之地,亦称欧乡。越石系下元界双溪坞群火山碎屑岩中夹泥岩,为浅变质安山质凝灰岩及凝灰质粉砂岩,赋存于元古代双溪坞群地层中。
越石砚石质稠润细腻,呵气成云,研磨无声,发墨似漆,不损毫颖,色泽妍丽。有紫、青、黑几种。花纹有青花、鱼脑、蕉叶、金丝、银丝、紫袍、玉带、虎皮、美人红等。石中隐现青色花纹的称青花,隐现绿色花纹的称蕉叶,形似虎皮纹样的称虎捺,中镶玉色条纹的称玉带,呈紫红色花斑的称紫袍和美人红,在紫红色花斑中镶嵌白色方解石脉条纹的则称紫袍玉带。石坑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其中以下岩所产为上品。
明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记》中就叙述到以“越石”琢成“著墨无声而墨沈烟起”的“天砚”,视为珍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书面琢刻家金农,在会稽山游览时曾拾得一方石,因石色美观,石质滋润,心中甚喜。带回扬州后经过精心雕琢制成一方佳砚,爱如珍宝。
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得悉故乡产的越砚声振中外,十分关注,专门把它介绍给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先生和北京专营文房四宝的荣宝斋。周海婴率团访问日本时,还将越砚作为厚礼赠送给日本友人,深得国内外名家好评。
历史上,越砚只是民间艺人小规模的手工艺品,市场上流通量不大。直到1979年以后,才是其产销的全盛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越砚作为外贸产品而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的县手工业局因势利导,利用“越石”资源,组织民间艺人,在平水镇创建了越砚厂,年产也不过600方左右。从1982年起,由于“越石”产地自行开采和仿制,致使产品的质量下降,影响了越砚的声誉,而拥有较强技术力量的平水砚台厂,却缺乏优质“越石”原料,被迫停产转业,至今越砚生产尚未恢复正常。2010年7月11日,柯桥日报的记者写了一篇《越砚芳踪今何在?》的报道,记述了绍兴谢先生受友重托,寻找一方绍兴历史名砚——会稽越砚数觅未果的故事。
上海曾有砚石爱好者专程去绍兴寻访越石,据说在砚坑附近农村水渠沟边,寻得一块砚石,开成几方长方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