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青川白花石砚

标签:
蜀砚白花石砚黎渊砚广元青川砚台 |
分类: 溪韵阁砚品(异名录) |
四川广元青川白花石砚
网络图片
溪韵阁无藏砚,求转让
产地:四川青川
坑口:黎渊里
砚式:无
规格:无
石品:
简介:广元青川白花石砚,因产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古村名“黎渊里”而得名。石料呈猪肝色或墨绿色石块中,夹有白、灰白与浅绿色石层,因称白花石。石质细密柔润,雕工细腻,形象生动,古色古香。与浙江青田石刻、福建寿山石刻、湖南菊花石刻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刻。其中以石砚最具代表性,研成墨汁不易干涸,常保光泽,历代多有以之为贡品者。
链接1:砚台赏析
白花石砚
链接2:访砚记实
关于白花石的寻访,时间已久。早在2008年晚上陪朋友接待四川广元客人,席间聊到我的砚藏博客,客问:“我们广元的白花石砚十分名贵,你有所收藏吗?”四川还有白花石砚吗,这倒是我未所闻的,记得在我的博客《地方名砚》也未记载。据客人介绍白花石砚由于采石量小,加之雕砚传人更少,所以不如苴却石出名,但十分名贵。在广元也只有一两个工艺大师在雕刻,历史上也没有大规模生产,所以世人对他了解甚少。
席中我的朋友在广元工作过一年,回来时广元朋友送他一方白花石砚作为留念,系蜚声中外的广元白花石刻第四代传人刘玉琼所刻。回来后他了解到,这方砚竟然价值6000元。广元客人见我如此爱砚,答应有机会一定帮我访一方白花石砚。当然,酒席上的话当不了数,至今白花石砚在我的收藏中,仍然是个空白。
砚友目不识丁有白花石砚可以交流,但是价格不菲,无力入藏。
链接3:详细资料
广元取材于当地所产石料,石质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或墨绿色石块中,夹有白、灰白与浅绿色石层,因称白花石。石质细密柔润,雕工细腻,形象生动,古色古香。白花石砚研成墨汁不易干涸,常保光泽,历代多有以之为贡品者。广元白花石刻与浙江青田石刻、福建寿山石刻、湖南菊花石刻并称为全国的四大名刻。
白花石产于以广元为中心,辐射半径在周围不足约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目前探明的原料地仅有一处,位于广元城北毗邻陕南的一座大山深处。广元白花石砚(也称黎渊石砚),其历史悠久,制作始于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广元石刻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广元当时的民间艺人采集县北毗邻陕西太平乡一带开采白花石料制石砚出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书法家于右任路过广元,见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所刻“苏武牧羊”砚台,有厚薄兼备的天然层次,有灰、棕、橙、青天然色泽,十分称赞。
魏礼先(1889-1966)逃荒来到广元。民国元年(1912)在广元城北街开设一石刻铺,运用深雕、浅刻、镂空等技法,雕刻砚、屏、鱼缸、花瓶、花盆、糖果盒等文化生活用品。因与广元著名国画家苏懋修为邻,遂请苏将采花纹石,按色层绘出花卉、鸟兽及剑门、朝天、天雄关风景,然后刻制,使声名逐渐远播。
作为继魏礼先、张礼云之后白花石刻的第四代传人(第一代艺人魏宗清),目前仅剩刘玉琼一个艺人,而她门下只带有一男一女两个徒弟。
近年来越来越难以采到如意的料石。根本的原因是当地一些老百姓受利益驱动,只要发现了白花石,便采用爆破方式大量滥采。最近,四川省将白花石刻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免遭更大的人为破坏。希望壮大白花石刻艺人队伍,修建白花石刻综合艺术馆,对“广元白花石刻”进行全面、系统的保存和宣传,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