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砚石图录.山东3
标签:
鲁砚青州青石砚紫檀砚紫丝砚榴石砚杏山石砚黄金矿石砚青州紫金砚石未砚鲁柘澄泥砚凤凰子石 |
分类: 中国砚石图录 |
山东省 3
021-青州青石砚
青州青石砚产于青州(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
米芾《砚史》:“色类歙,理皆不及,发墨不乏,有瓦砾之象。”
青州砚,唐时与绛州砚齐名,米芾砚史,虽说到:「青州红丝石」,及「青州蕴玉石」,欧阳修砚谱,也说青州潍末砚,用潍水石,但查对砚的品质说明,诚如欧阳修所说,皆瓦砚也,也即说仍为澄泥砚类之一。
022—肥城紫檀砚
肥城紫檀砚石产于泰山泰山西麓肥城市。
紫檀砚石,又和木纹石,为紫褐色石头,形成于5亿年前寒武纪时代,属钙、泥质混合物,形成中薄层紫红色、红褐色木纹石,经纵切和横割都具有由疏密不均、各具风彩的木纹理构成的绚丽图案,典雅别致。质地非常坚硬、细腻,经过精心雕磨,可制成砚。紫檀石除紫褐色,有木质状纹理特点外,还有金色闪光细小颗粒,与山东紫(金)石、鹤山石闪光颗粒类似。以紫檀石雕刻而成,古朴天然,典雅庄重,易发墨,不损笔紫。
023—莒南县紫丝砚
莒南县紫丝砚,产于莒南县壮岗镇下峪子村,地层为元古界胶南群洙边组,岩性为绢云母千枚岩。
其石多靛青色,石中含辰砂微粒,所以加水磨制时,便出现紫红色石沫,故称紫丝石。其石很早被人用以制砚,因石质极接近端石,曾被人们称为“莒端”。有一方用紫丝石刻制的传世古砚,砚铭曰:“此处便有紫丝石,何必远求端溪砚。”对紫丝石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石可先生的《鲁砚初探》中记载:紫丝砚产于莒南县水库河底,系蛇纹岩之夹层,蕴藏量较少,开采不易。清乾隆年间曾作为贡砚,称“莒端”。石色多青黑,有灰绿、灰黄诸色掺杂其间,似蛇皮纹。以刀刮之有朱砂点成红色缕丝,着水变紫,以取名为紫丝石。石质细而坚,滴水不干,呵之生润,下墨细速,久用不乏。紫丝砚带有青紫相间松皮花纹,质朴无华。民国初年,下峪子村艺人张坤田,用当地产的紫丝石雕砚出售,雕工精细,至今仍有作品传世。
024—枣庄榴砚城
枣庄榴砚,榴砚产于枣庄峄城区青檀山,原名云峰山,因遍山皆青檀,后改为青檀山。《峄县志
025—杏山石砚
杏山石,又称花石,产于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贾庄乡杏山一带。
该石多呈叠生状,磷磷驳驳,朴素典雅;颜色以褐灰色具多,亦有黑、灰、黄、红、白、豆绿、绀青等色;体量大小不一,自然成形独立块状,纹理错杂,形态奇异,有飞禽走兽、山水树木、亭台楼阁等多种。另有呈峰窝状者,其细孔繁多,嵌空穿眼,非常奇妙;此外还有珍珠石、云板石、竹叶石、火山石等品类。
026—招远黄金矿石砚
山东招远,拥有丰富的黄金矿产资源。黄金石原料全部来自矿藏丰富的山东招远玲珑矿脉-800米地下。
027—青州紫金石砚
产自山东省青州。
紫金石文理粗,亦不发墨,最下层者润泽,发墨不殊端、歙砚。”传世之物有一方元大都(今北京)遗址中出土的紫金石砚,色泽为紫,有米带铭文:“此琅野紫金石制,在诺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无章。”《砚谱》中说:“青州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发墨过之。”
028—青潍州石末砚
石末砚,古产于青州,唐时已盛。
优质石末砚使用性能绝佳,“墨易冷”,发墨快、不热,墨研出即可使用,得到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推崇。石末砚属于陶砚,“土人取烂石研澄其末烧之为砚”,其制法类澄泥,需澄其细末,经过烧制,陶而为砚。石末制法,宋时已不古,后失传。其制作工艺,是将“烂石”碾碎,然后澄细为石泥,制成砚形,入窑烧制为石末砚。其生产工艺基本与澄泥砚相同,只是原料有别。
029—鲁柘澄泥砚
柘砚产于山东济宁市泗水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的柘沟镇的石泥砚,因地而名。
柘沟镇毗邻柘沟河,南流注入泗水。当地产赤色黏土,镇人多以此做砚,称为柘砚。有的砚上刻有“鲁柘砚”款印,故人称此地砚又为鲁柘砚。鲁柘砚已经生产以墨、酱红、灰、花等十多个花色、品种,具有沉静坚韧。泗水县是我国早期制陶地之一。
030-淄博凤凰子石砚
《中国石玩石谱》“凤凰子砚石,产于山东淄博东北仙崖洞,石形如卵,多为棕红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