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篇  四大名砚2.2.歙砚

(2007-02-25 20:27:14)
标签:

歙砚

龙尾砚

四大名砚

歙砚坑口

中国砚文化

分类: 中国砚文化
2.2 .  
2.2.1. 歙砚简介
   歙砚以优越的质地、优美的构图和精美的雕饰名垂青史。据考证这是公元七一三年至七一四年,唐代开元年间的事。到了南唐、元宗皇帝精于翰墨、对歙砚赞赏备至,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官、在歙州府专管砚务为皇家造砚。歙砚砚石产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砚坑分布在风景秀丽的黄山与天目山之间。地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沅县等境内(古称歙州,今之安徽、江西一带),以上产地历史上均属歙州府管辖、故称歙砚。因砚材产于婺源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龙尾砚"。歙砚的品种繁多、据历史记载不下数百种。按天然纹理,主要分为眉纹、罗纹、刷丝、金星、金晕、玉带、水波等诸种。它的特点是石质坚韧、细如肌肤、发墨如油、纹理清淅、不损笔锋等特点。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视歙砚为珍宝,如宋代书法家蔡襄认为歙砚价值连城。他在一诗中说玉质纯苍理致精,锋铓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对歙砚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他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所以南唐后主李煜推崇龙尾歙砚天下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说龙尾歙砚远出端溪上认为歙砚胜过端砚。而书法家黄庭坚在砚山行中则对歙砚倍加赞扬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 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歙砚除砚石在质地绝美外,歙砚的珍奇之处还表现在雕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自南唐以来、歙砚雕刻浑厚朴实、线条挺秀、刀法刚健着称于世。歙砚历史久远、经历了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枝法和设计一改传统面目,弃俗气和匠气、求清新典雅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性,使这传统工艺更具收藏意义。
2.2.2.歙砚历史
   歙砚约产生于唐开元年间(713-741),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温润质宜,研磨生辉,他的子孙把砚献给了徽州令,由此歙砚始闻天下。又据五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按: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大显。为此,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从这首诗说明,在唐代,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非常讲究。
    歙砚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清异录》载,开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笔管也。……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南唐(937-975),尤其是南唐中主李景,后主李煜父子精于翰墨,喜爱歙砚,称澄心堂纸,李廷洼墨,歙砚为天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由于国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举。可以说,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南唐败亡后,歙石开采停产五十年。宋景佑年间(1034-1038年),歙州太守钱先芝,查访到南唐李少微开过的歙砚产坑已被河水淹没,汇成大溪,便采取措施,把大溪移还故道。这样歙石才重新开采出来。这次开采,由县令曹平主持下进行,规模很大。以后,歙州太守王君玉继续开采歙石。嘉佑年间(1056-1063),刁廖为县尉,又开采了一次。这几次较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精品不断涌现,石色众多,影响不断扩大,当时的著名文人、学士、书画家、对歙砚无不赞美,歙砚石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如宋代洪景伯、胡仔、苏东坡、欧阳修、蔡襄、周必大、黄山谷等都写了许多赞许歙砚的诗文,指出歙石的各色妙处。南宋(1225-1264年)歙州知府谢暨每年都向理宗进贡新安四宝,既澄心堂纸、李廷洼墨、汪伯立笔、羊头岭古坑砚。其中羊头岭,今称羊斗岭,与龙尾山相连,既龙尾古砚。
    元代至元年间,婺源县令汪月山,为了满足达官显贵的贪欲,曾经发数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己。旧坑淹没后,又转往紧足坑挖掘,经年累月,愈挖愈空,结果到了后至元五年(1339年)。紧足坑又宣告塌陷。关于这一次坑洞塌崩的情景,元代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序》一文,记之最详:今至五年十月十八日夜,淹声如惊雷,隔溪房瓦皆震,人惊兽骇;数年前工人告予,紧足石断凿已尽,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两见此事,亦可一慨!歙石遭此厄运,便长期无人开采。不仅整个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间也都没有开采过。虽然,在此期间,当地砚工三五成群,不断在坑口、溪边、山脚、河滩、觅取佳石,制出一方方石砚,携至外售,颇能维护歙砚的声誉。但和端石大规模开采绵连不断,明、清两代佳石纷出相比,就显得一蹶不振了。
    清乾隆年期,歙石究竟开采了几次,尚末有资料考正。但最后一次正规开采,应该是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即1777年),清歙县著名学者程瑶在《纪砚》一文中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既然是为了进贡而采石,看来规模不会太小。这是清代乾隆时歙石正规开采的唯一有记载的一次。〔同时据歙县志载:道光时充贡之物惟砚与墨为最,每年三贡(春贡.万寿贡.年贡)每贡砚二份,(六方者四匣、两方者两匣,共二十八方),歙县墨海二方。〕在此之前,从未到清初,大约五百年内,再无正规开采歙石。1910年左右,安徽军阀马联甲令婺源驻军为他开采掘砚石,由于不知砚史,又无百姓支持,除掘取一些残石外,也没有正规开采。民国初期,歙砚生产濒绝境。歙县剩下的一家砚店汪义兴(斋名翰宝室),只是从江西玉山购进石料,生产一些低档砚台,徒有歙砚之名,却已失去歙砚之实。到抗日战争期间汪义兴砚店倒闭,砚雕艺人纷纷改行换当、离乡背景。
2.2.3. 歙砚石品
   关于纹色,古来对端歙二砚的看法,多有端石如风流学士,竟体润朗,龙尾(歙石之一种)如清寒道人,时见机颖之论。也有端石如艳妇,千娇百媚;歙石如寒士,聪俊清癯之说。似乎认为歙砚之色纹逊于端石。实际上,这是一种风格上的差别。应该承认,端石虽甚媚人,而歙石亦足动人,燕瘦环肥,各具风致。端石色紫,佳者紫中透青,红里透白。紫红中之白色,成片者为蕉叶白,成块者为鱼脑,均端石至精之品。歙石似黑实青,佳者透绿,吴青绿色,其通体青绿者为庙前青,是就石中的精品。宋代唐询《砚录》称:尝过金陵,于翰林叶道卿处见一砚,其色淡青,如秋雨初霁,远望暮天,表里莹洁,都无纹理。盖石之美者得于歙,今不复有云云。可以断定,这砚就是庙前青。汪扶晨《龙尾石辨》云:于丰溪吴太史家,得一黻字砚,相传为米元璋所宝,石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表里莹洁,因知龙尾之精,以色青肌腻为贵,不在金星与剧丝罗纹云云。同样可以断定,这方黻字砚,也是庙前青。徐毅《歙砚辑考》云:石以眉子为绝,而眉子品种不一,要以石色青碧,石质莹润而纹理匀净尤为精绝。看来此处所述,也是指庙前青。
    庙前青石,传世极稀。安徽省博物馆珍藏庙前青一方,大约4×6寸,背刻醉酒图,浮雕浅刻,极为精美。庙前青产于何坑?迷不可知。《歙砚辑考》称:庙前坑在罗纹山古庙前,石如紫玉色,间以金星,景佑时取石数块,即迷失其处,至今失传。徽州藏砚家多认为庙前青乃庙前坑之讹。到了清代,这个庙前坑又被称为庙前洪。程瑶田《纪砚》一文谈到庙前洪石,认为即产于古庙前之水中者。洪者泓也。程的好友武建周赠送他一方庙前洪,色微红,接近端色,故此又称庙前洪。看来这段记载和景佑年间所发掘者颇为符合。但古庙究在何处,同样迷茫莫辨。
    近人许承尧是徽州著名收藏家,着《歙事闲谈》三十一卷,稿本藏安徽省博物馆。其中纪云:余得庙前青、竹叶青各一,石皆青色,肌腻无纹,其一间有金星耳。从许氏所记,庙前青之外,又多出一个竹叶青新品种,这是古所未闻、未载的。许氏于此品未作详细介绍,既然是石皆青色,想必是和庙前青为同类异品吧。
    歙县博物馆曹一尘老人,藏砚二百余方,他说他194O年在隆阜教书时,曾见到一方庙前洪石,琢成荷叶状,如拿大,色如端溪之淡紫,质地极佳。曹云:当时人皆不知庙前洪石也。上述庙前青、庙前洪、竹叶青,皆歙石中罕见之品,鉴赏歙砚者不可不知。
    歙石之纹理花色,按照古籍所记,为数甚多,并极受宋人如苏东坡之流的称赞。但明以后的鉴砚家,却偏重端石,而对歙砚之纹色,却品评过简,不能引起人们的深刻印象。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传世歙石名色极繁,有的纹色古所罕见,其精妙足可和端石平分秋色。
    歙石除庙前青外,以小眉子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古犀纹、鳅背纹等为精妙,质色均为上乘,是歙石中的珍品。其中暗细罗纹最易被忽略,小眉子(包括对眉子、亮眉子)最为罕见;古犀纹和鳅背纹最为精妙;而刷丝罗纺(包括金丝、银丝、金银间刷丝罗纹)花色繁多,变化最大。
    关于鳅背纹(又称满盆鳅),日本人称为鱼子罗纹,这是一种宋坑石,久已不传。这种石,表皮呈黄色,肌里呈苍褐色,表里都布满类似竹根剖面的黑点,不过这些黑点有等大而圆者,也有大小相连而不圆者。凡石色苍褐,黑色斑点若续若断,比较密集者,称为鳅背纹。凡石之保留表皮黄色,同样布满黑色斑点,有如鳝肚斑点,则称之为鳝肚纹。这种石色泽绚丽,质地细润,在歙石中属于上品。过去曾有人见濮州陈氏所藏歙石瓦形砚,就是鳝肚纹之精者。此砚长五寸许,质色佳美,砚面下端聚有少数柔润之银星,砚背镌有文征明款并砚铭一首,可说是歙砚中的珍品了。
   在传世古砚中,也有说不出名色的。1964年在徽州休宁县,发现一古坑歙石砚长19.8厘米、宽12.2厘米、厚4厘米,深地浅堂,边刻螭纹,全砚端正厚重,气派恢闳,古雅之至。令人惊异的是,砚面所呈纹色,在黑色质地上,布满银白色冰霰之纹,灿然耀目。此砚正视之,山峦起伏,冰雪翻滚;侧视之,银丝索绕,霞光万缕。每移动稍许,纹色辄起变化。砚之奇特,叹为观止。砚背镌歙石绝品隶书四字,不为过誉。此砚之纹色,应该以何种名目称之,翻遍古籍,无有合者。后定名为银花冰丝古坑歙石砚。足证歙石品种,实在丰富,亦说明歙砚名色亟需整理增补,否则难以满足后来鉴藏者品评欣赏的需要。
    歙砚最常见之纹色,为金星、金晕。当以色泽明丽,部位适当者为上品。一般地说,金星应以布列于砚背或砚面四周,远离墨堂者为佳。由于砚工中的高手,能利用金星、金晕巧作设计,避开疵弊,增加砚的装饰美,从而提高了砚的欣赏价值。这样,金星、金晕就成为使砚增添贵重的天赋因素。特别是歙石的金星、金晕,是区别于他砚的主要标志,更受到赏砚家的重视。前不久山东淄石中,发现有金星一种,虽金星极灿亮,但不融于石,攫之可剥落,终与歙石有别。
    按地名来分有龙尾歙石、大畈歙砚石、龙潭砚石、庙青前砚石等等。歙砚石历史上有水坑、山坑之分,有湿润与干燥之别。石质有粗细之分,纹理有疏密之别。歙砚石具有多种形式的结构和构造。歙石有着可爱的天然纹饰,主要有金晕、金花、金星、银晕、银星及眉纹、角浪、水波、刷丝、玉带、鱼子等。金、银的色彩原为黄铁、白铁等含硫磺物质,有层理的纹饰多为远古的沉积物,经高压、地热演变而成。它歙砚石品名繁多,历史上记载数百种、按天然纹饰来分眉纹、罗纹、金星、银星、金晕、银晕、金花、鱼子、玉带、刷丝等等。每种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数种及至数十种。金星按其形状可分雨点金星、金钱金星、云雾金星、鱼子金星、大金星、小金星、满斗祥、鸳鸯、湖中寒雁等。宋人之论所谓歙砚石以金星为贵,近代人往往不能悟此,肓目迫求金星,似乎砚上金星越多越为佳品。清人徐毅曾在其《歙砚辑考》中说过歙石以眉子为绝。而眉子品目不一,要以石色青碧,石质莹润而纹理匀净者为精绝。至于金星之类、乃其余事。罗纹,顾名思义,石质上的纹饰象绫罗一样的细纹。罗纹分粗罗纹和细罗纹。眉子即石面上布满黑色小点,细如钟尖戳痕。眉纹即石质上的纹饰象眉毛一样。根据形态不同,分对眉、阔眉、长眉、短眉、雁湖眉、金星眉子诸种。尤其对眉、雁湖眉最为难得。
    歙砚主要石材名品:
    眉纹类: 眉子是罗纹的变异。有春蚓秋蛇的长眉;有美若西施的对眉;有群雁掠湖的雁湖眉;有形若枣核的枣心眉;有春蚕卧桑的短眉;有凝晖钟瑞的锦蹙眉;有斑若虎纹的虎皮眉;还有阔眉、簇眉、金星眉子等等。古籍中说到雁攒湖眉子,就是无数的甲痕相接,如人字倒置或一抹白云形如新月或横而不曲,两端略细,成双成对如人面的双眉。这种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水气交融的情景,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这必然是上佳之歙石了。
    金星.银星.金晕.银晕类: 金星是一种硫化铁的点滴状散布物,结晶在砚石之中,大的如豆,小的如蚕蚁,最小的若鱼子。金星质融为片云状,流云状就成了金晕;而金星质融化到不见痕迹时,石就呈青碧色,显得媚美沉静。金星的色彩悦目,在砚中起到了精美的装饰作用,也是歙石的特征,宋代文人尊重金星。银星为硫化银,硫化锌的矿物质,在砚面上表现为银白色的深浅不一的斑点和一层层一片片银白色,浓淡各异的云雾状色彩。不过银星无大点,且多为老坑。有秋夜繁星闪烁的满天星;有飞光暮雨的暴雨金星;有金光灿灿的凌葵花金星;有似云气.卧虫.鹤舞.双鸳鸯.金壶屏.罗汉入洞.长寿仙人.湖中寒雁的金晕。有白雪皑皑的银晕、还有金丝银线等。
    罗纹类:罗纹的形成是歙石中硫化银,铜、锰等矿物成分。粘土质在岩石中作层状排列的缘故。有密如绫罗的细罗纹;有细如犀角纹的古犀罗纹;有动若千波逐浪,静如轻烟飘拂的水浪纹;有纹理丝丝的刷丝纹;还有松木罗纹、石心罗纹、粗罗纹、金星罗纹、瓜子罗纹、金花罗纹等等。罗纹中最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及细罗纹,暗细罗纹。它们都是莹润发墨呵气成水的精品。鳅背纹与犀角纹共质,致多而密,主要是碳质黑点分布得细匀而成,这些都是罕见之品,千不一见。
    其它类别:晴彩飘逸的玉带;有星如粲河的金花玉带;有彩虹经天的彩带;有秋雨新霁的庙前青;有佛祖金裟的金线龟背;有碧若翠秀的歙青;还有鱼子、锦蹙、豆斑、歙红、歙黄等等。
2.2.4. 歙砚石质
   由于歙石的生成和成分所决定的坚老特色,因而具有如下优点:歙砚的名贵,除了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它那稀世的石质。歙石的形成,有它自身的特定条件。歙石产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这里于十三亿年前还是汪洋大海,经过八亿年前的晋宁造山运动,部分地区上升为陆地,再经地球上多次的气候变化,造山运动,火山爆发,流水沉积,雨水侵蚀,才形成现在歙石之特质。歙石属于变质岩,这是火成岩和沉积岩在高压、高温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特质而成。经现代地质学家的考证,歙石含多硅白云母,蠕绿泥石,石英,金属矿物和炭质组成,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墨的硬度最高为莫氏二度,而歙石平均硬度为摩氏硬度的四度,比重约为三。这些特质,便是使这种石材为最合适的砚材。因为用微粒太粗的石作砚,磨出来的墨太粗(锉墨),而且伤毛笔,但如用微粒太细的石材作砚,表面太光滑是不能发墨的。歙石发墨之利,是其它石砚所不可比拟的。因而磨研结果,不仅下墨甚快,而且下墨之细腻,涸墨之迟,也不比端砚逊色。故乾隆间江宁程缩庄有诗云:一生多被端溪误,老去方知歙砚佳。佳在何处?佳就佳在歙砚发墨之利。
    歙砚另一独一无二的优点,是虽用年久,墨膏满面,而涤之立净。古人对歙砚的这一优点是特别欣赏的。徐毅在《歙砚辑考》中说:凡石质坚者必不嫩,润者必多滑,惟歙砚则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如肤,磨之如锋,兼以纹理灿烂,色似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其所以远过于端溪也。歙砚 这种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在明代以前,即有人指出过,认为是歙石独有,他砚所无,可说是获得文人学土的公认了。
    清人陈皊所撰《端石拟》中,曾为端石之至精者列出八德:温、.润、柔、嫩、细、腻、洁、美。实际上,歙石之至佳者,也有八德:坚、润、柔、健、细、腻、洁、美。从八德中可以看出二者区别是,端石偏于温嫩,歙石则独呈劲健。石至嫩,则锋不锐,虽墨色细如泛油,而用久发墨不甚理想,同时墨汁容易渗入肌里,放虽数洗而陈墨难除。石之坚健者,其锋甚锐,虽墨色微粗,而旋即成墨汁,颇为适用。尤惬人意者,石以坚老,故现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马上焕然一新。
    歙石的特点是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歙砚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损毫,贮水不涸,易洗涤等特点,享有孩儿面”,“美人肤之称,历代文人和书画家如柳公权、欧阳修、苏东坡、米芾、蔡襄、黄庭坚、唐寅等无不视歙砚为至宝,赞美歙砚的诗人甚多。大书法家米芾(南宫)在《砚史》中对歙砚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说:龙尾远出端溪上。他认为歙砚胜过端砚。书法家蔡襄(君谋),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呤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把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说明一方歙砚精品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鉴定砚石之优劣,有不的标准。由于人们喜爱不同,则重点和标准也不一样。从客观上来看,共同的标准不外乎在于发墨宜笔,纹理美妙,歙砚不管何种砚石,石质都莹润细密,品种多有美纹象征。如眉子、罗纹、刷丝、水浪、犀角、鱼子、玉带、金晕等等。
2.2.5. 歙砚鉴赏
   历代文人对名砚的鉴赏归纳起来有八条标准,即纹斑绮丽,玉德金声,坚劲发墨,下墨如风;经久不乏,停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护毫 佳秀;滑不拒墨,磨墨无声;瓜肤彀理,涤之即净;池润容墨,文作天工。 笔者认为砚的鉴赏标准,一是它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二是它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雕琢。实 用 鉴 赏 原石鉴别:砚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砚石不论是板岩还是灰岩,都是隐晶质的岩石,内眼鉴别只能凭经验观察石质是否细腻,纹理妍丽如何,但矿物成份和粒度,以及结构构造等,必须在显微镜下鉴别。优质的石材,滴上一滴水,如果不吸水,说明石质均细致密。硬度是鉴别砚石的主要依据之一。 将砚用五指托空,用小笔杆或手指弹砚,听其声,如金属者为佳砚,说明石质结构致密。闷声首差,多为泥质或有暗节理和裂隙。 用萤石在砚的背面砚边轻轻一划,有白色条,易刻动,说明硬度适中,4度左右。 将砚放在手中掂掂分量,重者好,轻者差。比如歙砚中的眉纹砚,它的重量就比其它砚重而且比其它砚细构细密。 手指触面,有汗印者佳,说明吸水性差。无汗印者差,说明易吸水。冰凉者佳,暖者差。用手摸砚面润滑,说明砚佳。古人称:孩儿面,美人肤
2.2.6. 歙砚雕刻流派
  当今歙砚雕刻家大约可分为四大派。
    1、传统文人派:胡震龙、胡笛、胡茄。胡氏为老一辈的砚雕家,其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精于金石,且擅书画,音律、戏剧无一不精,他的歙砚作品常融金、石、书、诗、画于一体,是一代大家。可惜现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风,右手恐再难提刀。胡家长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传人,二子皆能承其衣钵,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长浮雕,刀法细腻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韵》、《汉简》、《日月合壁》、《双狮舞球》、《双灵图》等。
    2、现代抽象派:方见尘。此派以方见尘为宗师,见尘为方氏砚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砚研究所所长,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人称“徽州一怪”为人直率,潇洒豪放,擅长砚雕,工书画,其创作每多在情不自禁,灵感袭来之时速成。落刀挥毫,心领神会,舞之啸之,如醉如痴,自号“怪人见尘”。其作品多富抽象现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风韵:“不尽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赐福》、《芭蕉习书》、《达摩面壁》、《剑魂》、《睡美人》等。
    3、徽派砖雕派:胡和春。擅长传统镂雕,具有浓厚揼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龙、虎、牛等,作品古朴,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报春图》、《五灵图》等。
    4、青年俊彦派:胡淼、张硕、潘小萌(女)等。胡淼、张硕、潘小萌(女)为新一代砚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长,刀法利落,线条流畅,尤擅长于感情之演绎。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归航》、《红楼梦》、《东坡词意》、《龙吟虎啸》、《慈航普度》、《双乔》等。
2.2.7. 歙砚坑洞
   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其家族按地区分布在江西婺源和黄山市。
    1、古歙州婺源县龙尾山砚坑有:眉子坑、罗纹里山坑、水舷坑、水蕨坑、溪头坑、叶九三坑、罗纹金星坑、驴坑、济源坑、洞灵岩等。
    2、江西济溪砚坑有:鱼子、鳝鱼黄、水坑金晕、山坑金晕等。
    3、大连砚坑,所采砚石统称休宁砚石,属黄山市休宁县。
    4、黟.祁砚坑分布在方家岭、祁门上州、胥岭。
    5、歙县砚坑有:北端砚坑、南端砚坑、庙前坑、紫云坑、大谷运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