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花瓷传统图案,寓意及历史
标签:
中国苏麻离青明代青花瓷器二龙戏珠文化 |
分类: 北京旅游文化 |
中国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
明洪武时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上的原因,以及苏麻离青的青花原料中断,青花瓷生产一度衰退。明永乐、宣德二朝是青花瓷黄金时代,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了优良的苏麻离青青花料,苏料呈色浓艳美丽,加上永宣瓷器雄健豪放的风格,使得永宣青花瓷被历代追崇,成为青花瓷的至尊。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三十年来由于战争、社会动乱和灾荒连年,景德镇制瓷业受到了很大冲击,这段时期的青花瓷发色灰黑,瓷质恶化,在明代瓷史上被称为“黑暗期”或“空白期”。
成化青花瓷也有部分使用苏料,大部分瓷器使用国产“平等青”,也称“陂塘青”,是江西乐平县出产的一种含铁量少的青料。平等青发色浅淡而呈灰蓝,清丽淡雅,衬以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使得成化青花成为明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玲珑秀奇独步一时,为世所珍,历朝历代均以仿制。得益于平等青的清谈典雅,明中期的青花瓷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这一风格(直到正德后期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明中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明代青花瓷器的振兴时期。
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青花料使用蓝中泛紫的回青料,青花瓷产量大,但工艺较粗糙,瓷质有所降低。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是国内市场和对外输出的繁荣期。清康熙朝民间青花瓷进一步发展,是由于浙料和珠明料的大量采用,明末清初是中国青花瓷的鼎盛期。到乾隆以后,中国青花瓷的生产由极盛走向衰弱。

纳福迎祥

翘盼福音

三星高照
春风得意
平步青云
九世同居
一路连科
欢天喜地
麒麟献瑞
龙凤呈祥
双凤呈祥

二龙戏珠
鸳鸯贵子
举案齐眉
福缘善庆
龟鹤齐龄
福寿双全

喜在眼前
福增贵子
三元及第
喜得连科

福寿万代

室上大吉

金玉满堂

喜从天降

和气生福

连年有余

三羊开泰

太平有象

太师太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