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柿林秋色

(2011-10-02 19:18:19)
标签:

沈氏

柿林

丹山赤水

溪石

《梦溪笔谈》

旅游

分类: 北京旅游文化

柿林秋色

  车子蜿蜒在四明山腹地。过了高高的羊额岭,车子一路下坡奔腾起来,两侧的景物疾速后移。正欲闭目养神之际,有人叫了起来:“看,那就是‘幢起岩’”!

  我凭窗眺望,只见在莽莽苍苍的山林里,一块巨石高高地叠在一根壁立的石柱之上,随着车子的行驶而慢慢移动。我的脑海里闪过“鹤立”的字眼。

  我知道,柿林就要到了,丹山赤水就要到了,八百里四明群山中最美丽的风景即将以最美的姿态展示在我们面前,而这鹤立了千百年的双层巨岩,仿佛是一位通晓世事的老者,日夜守望着这片古老而美丽的景致。

  不知是第几次走近大岚柿林这片美不胜收的土地了。春天里新绿和山花编织的烂漫,夏日里浓荫和山泉构成的清凉,冬季里瑞雪与传说造就的静谧——柿林总透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而许多初来乍到的人无法完全感受。而我最喜欢这里的秋天,喜欢这里的秋天带给我的丰收的喜悦和凝重的美感,喜欢这里的秋天带给我的重返童年家园般的纯真心情。

  而今正是秋天,村子旁那些高大的银杏树正以自己轻轻舞动的橙黄叶子昭示着这个季节的特征。与村落四周兀立的山岩一样,银杏是柿林的另一群守望者和见证者。在地质学里,银杏被称为“活化石”,是见证历史沧桑的代名词;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意识当中,生长着高龄银杏的地方,往往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这不,当你徜徉在或高高低低或宽宽窄窄的卵石路上时,你可以在恍若隔世之际感受到积淀在山村的文化底蕴,你也可以从飘忽在巷弄的淡紫的炊烟里体味到一种浓浓的当代生活气息。秋天的斜阳越过山林,暖暖地照着鳞次栉比的山居,整个村子便更加错落有致地生动起来。这山居,可不是一般的粉墙房子,而是村民们用凿成的石料一条条码起来的,坚固得很。依靠着这样的坚固,古老的柿林在经受了一次次风吹雨打之后依然沉稳地座落在群山的怀抱中,荣辱不惊,任凭夕阳一遍又一遍为自己朴实的房子穿上金黄的外衣。

  柿林人很好客。在弯弯曲曲的卵石路上走累了,你尽可以随意找一户人家歇口气,叫不出名字不要紧,这里每一户人家都姓沈;喝水之际,你可以听听关于这个沈姓村落的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偏落东南山乡的村子竟与一位世界级的古代科学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位科学家叫沈括,写过《梦溪笔谈》,书中记述的科学内容在当时的世界居领先地位,好些内容对现代生活仍不乏启示意义。而柿林的沈姓家族,正是沈括的后裔。数百年前的一个秋天,这一支沈氏家族的祖先来到了这片世外桃源般的乐土。此后,沈氏族人筚路篮缕,日出耕作,秉烛夜读,成就了“耕读传家”的美誉。讲到这些的时候,讲述者往往会用手指指村子的东南方,因为那里有一座保存完好、富有个性的古建筑——沈氏宗祠。

  其实,只要你想听,关于柿林的故事还多得很。老人们向你讲起吕洞宾架桥的故事,中年人会向你介绍“峙岭”、“仕林”与“柿林”三个地名的由来,年轻人则会自豪地告诉你,中央电视台“百家姓”专题中关于“沈”姓的好多镜头,是在柿林拍摄的,此前,有不少电影、电视剧的外景也沾了柿林不少光。当你听完这些故事再踏着秋阳走入巷弄时,你或许会发现连脚下的石子都沾上了些许人文气息。

  当然,柿林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透发着浓厚山乡文化氛围的村落,还在于村子周围奇崛而不失江南灵秀的山水风光。

  沿着村旁几乎被泛黄的秋草覆盖了的石径拾级而下,两旁山坡的竹枝或树叶时不时亲昵地拂过衣袖。正欲攀一枝黄叶或红叶之时,却不经意地发现,一睹壁立的巨型崖已端竖在眼前。这巨崖便是名闻遐迩的丹山。确切地说,展示在我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壁山崖,而是一组景物:一片开阔的草地,一座有着莲花图案的古桥,一条“堆”着各式各样奇石异卵的大溪,当地人喜欢把这一组景物通称为“丹山赤水”。那溪,便是赤水,而那桥,自然是赤水桥了。这是一处几乎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自然的山水与人文意义的桥很协调地组合在一起。更精妙的是,丹山的奇崛风格与赤水所蕴含的灵秀韵致竟因一座桥而明快地揉合起来,使整组景物平添了异常和谐的成份。“开”在那桥上的莲花,应该是整个景致的中心,她一边通奇山一边携秀水,是桥的灵魂,也是景的灵魂。莲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一些超越其花卉本身的人文意义,据传大岚原为一莲花之地,而柿林村里的莲峰庵所在地正是莲花之蕊,赤水桥上的莲花图案估计与此传说有关。

  我在一篇题为《丹山赤水》的文章里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在竹满山、绿树葱茏的大岚,没有比丹山赤水更惹人心动的了。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这山崖染上红色,又究竟是怎样的造化让溪流变成赤水呢?

  用学者的眼光去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是大自然的魔力,是大自然的造化。但柿林人没用这么苍白的字眼来解释。他们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站在峭壁上宰羊,羊血沿着石崖流了下来,于是这面山崖便成了“丹山”了;而丹山倒影在红土壤的溪水里,水就成了赤水了。

  秋天的溪坑上,少了潺潺的流水,多了份寂静,正是欣赏溪石的好时光。那些形态名异、千姿百态的石块,似马似牛似狗似兔,你有多大的想象力,溪上就有多少种姿态迥异的“动物”。秋天的溪石虽少了流水季节的润泽,却多了苍劲和饱满,秋天的夕阳自在地照着溪石,整个溪坑成了一帧光与影的佳作。

  溪坑的下游,分布着一系列的水潭和瀑布。我想象,在将晚的秋日里,瀑布已不再喧闹,而潭水却正以凝碧的姿态,波澜不惊地静卧在溪道的断层处,透发着比祖母绿更透人的暗光。柿林人说,这一条大溪经过旅游开发,将作为丹山赤水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倒情愿把它称作四明大峡谷。对,就叫四明大峡谷吧!上千年前,这里就是著名的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而今,这里应该是江浙秀水丽水风景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夕阳在山,西风乍起。三两农人背着竹筐向村里走去,竹筐里盛满了收摘回来的柿子。柿林的秋天为何最美,多半是因为有柿子的缘故。柿林周围,满坡上下,到处都可见到柿树洒脱的身影。而今正是柿子成熟时节,那些变橙变红的柿子高高低低地悬挂在柿树上,犹如悬吊在山野里的无数只红灯笼。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儿时常唱的民谣:“红红瓶,绿绿盖,千人走过万人爱”。而柿林人更绝,他们把这柿子称作“吊红”,既形象又生动,可谓匠心独具。

  该返程了,拾级而上到达村旁时,请别急着走。这时回望丹山赤水,正好可以欣赏到“柿林秋色”最精华的成分。夕阳是红的,霞光是红的,莽林里的霜叶是红的,柿子也是红的。夕色里的丹山赤水与这片红红的世界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一种成熟的美感在视野里演绎秋天的韵味和秋天的真谛。

  我想,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景致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