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隆福寺街的记忆
(2011-08-25 08:18:55)
标签:
东四隆福寺街隆福大厦香炉清宫秘史旅游 |
分类: 北京旅游文化 |
由于隆福寺街是文化街,故而街上有两家电影院(蟾宫、明星),解放后又建了东四工人俱乐部和东四剧场。北京惟一的本土戏曲--北京曲剧常年在东四剧场里演出,不过在这里演出的不是魏喜奎的剧团,而是一个小剧团,叫“东四曲剧团”。领衔主演是一个叫车锦茹的女演员。他们主要演《清宫秘史》、《三不愿意》之类的古装戏。这个剧团在三年经济困难时解散。
在隆福寺街上,除有许多风味小吃摊外,旧日还有几家花鸟虫草店,每逢秋风一起,小街上就会有十几个卖蛐蛐的小摊。在隆福寺庙门口,还有“金鱼杨记”和“狗儿王”,他们买卖金鱼和小狗的生意很不错,不少老北京人都知道他们的大名。在这条街上还曾有几个小人书摊,其中有一个摆小人书摊的是皇族后代,称爱新觉罗·恒兰,据说是毓朗贝勒的后人。小人书摊对于普及文化历史知识的作用不亚于图书馆。
日伪时期及解放前夕,东四地区一度萧条,有些“老字号”破产倒闭,四牌楼底下最多的是乞丐和兑换“大洋”的投机小贩。而且隆福寺前的“人市”也突然人多了,聚集了大批找活儿干的人。
解放后直至“文革”前,东四十字路口周边的商业又繁荣起来,许多“老字号”焕发了青春,如久隆布店、晋源长干果店、和兴公(北号)油盐店、聚庆斋糕点铺、恒和庆饭馆、“爆肚满”等生意兴隆得很。尤其是在隆福寺里兴建了东四人民市场之后,这一地区的欣欣向荣,超过了历史上“大市街”时期。
在隆福寺内摆摊卖古玩的阎某,当年是个“打鼓儿”的,走街串巷收货。一天在德胜门附近收到了一个香炉。香炉烟熏火燎,看不出哪朝哪代了。阎某凭着职业敏感认为这个香炉虽不是“宣德炉”,但至少是金的。他不动声色咬咬牙花了3块大洋买了下来。他拿着香炉走到一家铁铺门前借了锤子将香炉砸碎,拿来碎片用牙一咬,又软又甜,证实了香炉是金的。从此之后,他不再走街串巷,栉风沐雨,在隆福寺里摆上了古玩摊。公私合营之后,因年岁大了被安排在东四人民市场里值班打更,一直活到“文革”前夕。
“文革”之后,东四人民市场易名为隆福大厦,而且还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装,店堂富丽堂皇,设备先进,一度是北京最好的商厦,顾客络绎不绝。但好景不长,十几年前的一场大火使之一蹶不振,再也没能繁荣起来。虽然多次变更经营范围,但总逃不出“卖什么赔什么”的怪圈,最终关门大吉。据说有关部门将借修建地铁出站口的契机,拆除东四路口西的一些老旧房,并建商住楼和写字楼,彻底改造隆福寺街,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使之活起来。这样,弓箭大院、盐店大院、广汇大院、益茂大院、大沟巷、嗽叭胡同……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体现古都风貌的老东四永远消逝了,新东四即将出现。如果东四再繁华热闹起来,自然是件好事。人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