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古风依旧-川底下村
(2010-09-13 06:39:50)
标签:
陈志华斋堂镇明清时期建筑系村子旅游 |
分类: 北京景点推荐 |
一个35户人家,总共93口人的小山村,现在的“黄金周”假日里,一天竟能接待5000名游客。这个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的川底下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斋堂镇的辖区内,最近又有灵水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而斋堂还有类似的古村落十几个。这些村子如此有吸引力,一些开发商已经伸出了手,甚至掏出了钱,准备制造第二个、第三个川底下奇迹。
高兴的同时也发愁
现在因为接待旅游,川底下的古朴原貌已经在电线密布、招牌林立中改变许多。尤其是大批游客在村里吃饭,垃圾、污水等等的处理,对一个山里的小村子来说,不能不是沉重负担。其他那些村庄还要重复川底下的老路么?斋堂镇年轻的党委书记万钦心里问着“怎么办”。
门头沟是以开煤窑为传统产业的地区,从安全生产考虑,年产10万吨以下的小煤窑已经陆续关闭,斋堂镇1.7万人口有4700个劳动力因此失去营生,老百姓的吃饭更是万钦和斋堂镇政府要操心的“怎么办”。
东边偌大一个北京城,上千万的人口,70公里就到斋堂镇,拿出三五个古老的村子像川底下一样打扮起来宣传出去,旅游一兴不就来钱了么?但是,万钦不放心:这是一批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村落,房子院子巷子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有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存留,究竟应该如何保护,又如何开发旅游,得听文物保护专家的。万钦说:要是这些存留至今的古村落因为轻易地开发旅游而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和文化底蕴,那我们这届镇政府就是千古罪人。
京西古村落群考察
金秋时节,斋堂镇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授,还有法律学者、资深记者、专职美编的摄影师、建筑测量师……走了几个小村庄,大家的感叹几乎一样:太美了!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村落,一块块石板铺就的道路和台阶,一座座方方正正的小小四合院;石板路边、石头缝里挺拔出一丛丛野花,宅院门口竖着一捆捆芝麻,院里墙边摆着一箩箩核桃,地上摊晒着金黄的谷子,窗台上晾着黑红的枣子;街巷角有石头箍的辘轳井,院子边是大盘的石碾子;当门有影壁,院门有门楼,门外有拴马石,门柱上有石雕,瓦当上有砖雕,门窗上有木雕,方格窗棂上仍旧糊的是窗户纸……也有一些院落已经空了,主人进城了或搬迁了,院子里房顶上都是荒草萋萋,爬满紫色牵牛花的墙塌了一角,树上熟了的小枣落了一地。
讲起这些村庄的来历,区里、镇上的文化人滔滔不绝:明清时期,随着晋商的崛起,京西通往山西的山路两边,发达了一批商人,出现了一批财主,还成就了一批举人。但是京西是山地,有钱人也只能依山就势建造几步一跨的小院落,院子套院子,上上下下有巷子连接,形成特有的北方山地民居风格。在斋堂镇,与民居文化互为衬托的还有自然、宗教、军事等等因素。起于更早年代的寺庙,在明清时期多次修缮,香火鼎盛;作为京城防卫而设的屯兵城、长城和烽火台,也曾繁忙沸腾;古老的松柏、银杏庇荫着村庄和庙宇。这个地区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扫荡烧杀留下的断壁残垣,记录着另一种历史。但是,破坏是明显的:自然的风雨,老百姓拆旧院盖新房,拍电影的来改改画画……下一步的破坏就可能来自旅游。
和收藏祖宗的照片一样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有着20年考察研究中国乡土民居的经验,他说:把破旧房子修好甚至重建都是很容易的,但要保留原样又不让它继续塌可就不容易了。“保护和旅游是两回事”;“保护规划和修复规划是不同的”。陈教授反复叮嘱万钦:这是个很细致的活儿,“不要让旅游太依靠这些村子,村子吃不消”。清华另一位建筑系教授张静娴说:有些完全坍塌的古寺庙,没有必要修复它,保留地基、断墙,只有一座山门,有千年古树作衬,也是很好的文化遗迹,具有游览价值。
听万钦书记说,镇里在请同济大学的教授在做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规划实施要经过专家论证和政府批准。有些没人居住的宅院和村子,政府已经把产权买了下来实施保护;那些准备开放旅游的村庄,垃圾污水处理、厕所、消防,都是要考虑的。对于保护这些古村落,北京市给了比较多的经费,比如川底下村门票收入一年120多万元,可市里给了2000万元保护费用。现在老百姓也有共识了:能保护好,就是致富途径。陈志华教授的观点是:老祖宗的照片是一定要收藏的,保护这些古老村子,就和收藏祖宗的照片一样。
看来灵水村和其他那些古村落会以不同于川底下的面貌迎接将来的游客。“这些村庄,应该是山水、民俗等一系列旅游项目中的一个,好像一台晚会中的一个节目”;“把小院子收拾干净,租给客人住几天甚至几个月,画画的,摄影的,背包客,自驾车,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待,眼光放在多种多样上”。专家的点子也很接近游客心理,期待有更多北京城里人和更多别的地方的人来看看京西古风依然的美丽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