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胡同、四合院

标签:
北京的胡同门簪北京四合院门钹文化 |
分类: 北京景点推荐 |

夕阳西下,一抹淡淡的阳光柔和地洒在京城那些幽深的小胡同里。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老槐树下扯闲篇儿的老人,追逐顽戏的孩子,还有那由远而近、略带沙哑的“磨剪子来镪菜刀”的吆喝声……走进一个个四合院,一抬头,戗檐上镶着“平安如意”的砖雕;门上方两侧伸出精雕彩绘的门簪,门簪上刻着“吉祥”二字。抱鼓石上的小狮子栩栩如生,迎面的影壁中心斗大的“福”字,看着就舒坦。拐弯顺右手走,垂花门上绘着各种吉祥纹样的彩绘,窗户上贴着“年年有余”的剪纸。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的谢凝高教授这样说到:“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胡同和四合院,北京也就没有生命了。”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门楼、牌匾、门楣、花窗、雕墙等部位的镂刻书画内容,把传统艺术文化直接形象地在四合院中表述出来。装饰物在四合院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祈求、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幸福、长寿、富贵、志向的化身。整个四合院显示出智慧、朴素和民风习俗的美。
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胡同被称为城市的血脉。北京有句老话,大的胡同三百六,小的胡同赛牛毛。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古老京城里多如牛毛的胡同不仅演绎出了老北京的故事,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北京人。
近100多年的时间,北京的胡同里容纳养育了很多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画家。鲁迅、康有为、谭嗣同、程砚秋、梅兰芳、茅盾、郭沫若、孙中山、宋庆龄、老舍等都在胡同里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一条胡同一部历史,一条胡同一段讲不完的故事。几年前兴起的北京胡同旅游,展示北京胡同的文化历史和京城百姓的民俗风情,受到海外游客的青睐。外国朋友在北京的胡同里流连忘返,连声称赞:“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紫色车篷罩着黑亮的三轮车,蹬车的小伙子一色褚黄背心,黑灯笼裤,黑鞋黑毡帽,随着“叮叮当当”的清脆的车铃声,载着外国游客的三轮车缓缓在鼓楼脚下的南、北宫房胡同,大、小金丝胡同漫游。偶尔,游客们停车下来走进四合院,看看普通居民的生活环境,饶有兴致地与房主交谈几句;再来到恭王府,了解过去达官贵人的生活。
对于外国人来说,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胡同就是一个北京人生活的历史博物馆。砖砌的门楼,雕花的墙饰,房顶上随风摇曳的几丛衰草,土造的太阳能热水器等,都引起他们一串串的提问。遛鸟的老人成了抢拍与合影的对象,天真的娃娃招来一片赞叹与欢笑。十几位从芬兰来的客人坐上从未见过的三轮车高兴得不停拍照,几个小伙子甚至吹起响亮的口哨。一位美国记者写道:“漫步走进北京的胡同,就像钻进一个时代文物的仓库,既看到了北京的过去,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文明对这个城市的渗透。”一位英国作家说:“胡同旅游是我在北京7天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芬兰人安娜莉说,胡同旅游是个非常好的主意,为游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看北京普通人的生活,使他们拉近了与北京市民的距离。一些港澳同胞,来自新加坡等地的海外华人则另有一番感受,他们看北京的胡同,最为真切地感受到祖辈古老故事里留下的古老文化,找到了回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