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古典”济南美

标签:
济南旅游山东旅游青岛旅游趵突泉旅游 |
分类: 北京景点推荐 |
济南的许多老街旧巷和小胡同,是十分有趣味的。
那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已逝岁月的痕迹;那陈旧的屋檐储藏着如梦往日的铅华;那青石板下流淌着许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那些街名巷称里,有一种唐诗宋词般的神韵和情调。
“古典”的济南与“现代”的青岛迥然不同。如果说,青岛的象征是红瓦绿树、碧海洋楼,是栈桥、中山路、八大关的话,那么不妨说,济南的象征就是古泉老柳、夏荷秋蒲,是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路、旧巡抚衙门和许多老街巷了。
是的,青岛是欧风洗礼的“滩”,济南则是历经沧桑的“城”。与一些洋味十足的近代沿海新兴城市不同,作为一座根植于“乡土中国”文化上的“田园都市”,老济南城是十分乐意保持着它与广大乡村的密切联系的。
在那有城墙的时代,与其说城墙是城乡的界限,不如说更像城乡之间的纽带,古朴的城门,把悠闲的城市生活与恬静的乡村浑然一体地联系起来。春天,城里的孩子们,可以沿马道登上高高的府城墙,在宽宽的城道上放风筝;夏天,护城河边,岸柳低垂,芦苇丛生,荷花盛开;秋天,城里的居民可以嗅到郊外飘来的秋熟谷香的气息,文人们登上箭楼四望,即是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所描述的景象,城南,群峰起伏,远山如黛,放眼北眺,大河若带,庄稼地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鲁西北平原尽收眼底,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情调,一种古老而悠长的韵味从你心底油然升起,令人荡气回肠。这悠长韵味和田园情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生活在城里的济南人,还是能约略体味到一些的,现在是不大容易看的到了。
然而,这诗意、这韵味这情调,却是只有经历了悠悠岁月的一座中国历史古城所独有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袄绿裤的小妞儿。你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老舍《济南的秋天》)这是当年老舍眼中和笔下的近代济南老城。
这座古朴浑厚的“中古的老城”,有内外城两层城墙,各开八座城门,历经明清两代而至民国,沐浴了六百年风雨沧桑。可惜的是,如今已“尽被西风吹去,了无陈迹”了。城之韵:“王气”和“文气”,诚然,如今“三山不见,四门不对”城居“历山之顶”的明代老城墙,是没得可见了;连同一些古庙名寺、百年老街、史载旧宅、名人故居,也早已踪影皆无,杳如黄鹤了。不过,尽管如此,现在我们还是仍可从那许多依然被保留下来的老街旧巷,那些街名巷称里面,寻觅出点老济南的蛛丝马迹和些许味道来的。
首先是,老济南城虽名存实亡,但那“城魂”犹存,依然飘散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比如,省府前街(原名大布政司街,为明朝布政使司衙署、现今省政府驻地)、省府东街和省府西街(原小布政司街),院前大街、院东大街、院西大街(现为泉城路中段),贡院墙根、学院街、后宰门、府馆街、小王府街、司马府,按察司街、运署街、县东巷、县西巷,高都司巷、鞭指巷、卫巷,以及长春观、将军庙、钟楼寺、正觉寺街等等。
济南是明清两代齐鲁之邦首府,城里有省、府、县三级政府衙门,还有军卫、营房、仓廒、驿站、庙宇等,这些街名即是以它们命名的。走走这些街巷,读读这些街名,就仿佛在你眼前展开一幅一座中国古城兴衰变迁的画卷,多少高门府第,深宅大院,断壁残墙,都在向你追忆如梦昔日的繁华,诉说许多兴衰忽焉的伤感往事儿。
更有意思的是,或许,你还会在这里发现一些中国古城建史的“秘密”。比如,与欧洲古城堡,以教堂为中心大相径庭。端坐老济南“府城”中心的,并非哪家神仙佛祖或红衣教主,而是“院东、院西”中的那个“院”。所谓“院”,是指“抚院”,即清朝旧巡抚衙门,明代的德王府(即所谓“珍珠泉大院”,现今省人大驻地)。而像长春观、将军庙、正觉寺街等,这些名刹古寺宗教圣地,则均远离老城中心而屈身于城边城关一带。“秘密”何在呢?其实,并非“沙门不敬王者”,而是很好地揭示了咱们中国的老传统——历来是皇帝大于神仙,神权小于皇权和政权的。于是,这象征皇权的“院”,端坐老城正中心,其余则官民僧道各守本分,近远尊卑四周围列拱卫。这是很合乎“礼”的。齐鲁首府,礼仪之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