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玉文化与北玉四怪
(2010-04-02 07:06: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北京旅游知识 |
在玉器行,凑“四”的事儿还真不少:1990年,京城玉器行为一块翡翠料设计制作的国宝级摆件,居然也是4件:《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瑞》、《四海腾欢》。提起京城的“四怪一魔”几乎无人不知。他们留下来的作品确实地道,用巧夺天工来比喻并不为过。不信,您可以到王府井工美大厦四楼的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去看看,一准儿能让您知道为什么称这些大师为“怪”为“魔”。
说起来,这几年,京城的玉器行并不十分景气,“四怪一魔”早已谢世,就连他们的徒弟辈现在也大多退了休,年老体弱,拿不起琢玉的家伙了,而年轻一茬儿又没能及时跟上。说老实话,有绝活儿的琢玉大师已经不多了。玉器行的青黄不接,主要原因是玉器市场的鱼目混珠。一方面出玉的产地被疯狂开采,使一些比较好的玉料越来越少。
玉料大体可分为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五种。拿白玉来说,产自新疆和田的白玉最佳。和田玉又分为山料和籽料。籽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籽玉。产自终年积雪的深山,雪融化之后,玉石冲入河流,长年在河床冲刷,所以不但色泽光亮洁白,而且质地温润,看上去像用油浸过一样,所以又叫羊脂玉。这种籽料经过多年无限制地开采,现在几乎快枯竭了。据玉行的专家说,现在有些玉贩子从其他地方拿着假白玉到和田,冒充籽料出售,可见玉料市场的混乱。和田玉如此,其他玉种就更甭说了。河南的镇平被称为玉石之乡,家家户户都采玉做玉,玉器堆得像小山似的向外抛售。您说这样开采下去,玉料不是早晚得枯竭吗?另一方面是玉器的粗制滥造。现在玉器已经臭了街,您随便走到哪个工艺品店或是摆摊的地方,都能看到大量的玉器,有的价格比石头还低。但是您砂里淘金都很难发现精品。正是由于这些低劣的玉器充斥市场,使玉器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使那些老艺人的绝活儿绝技无法施展。
京城玉器行的专家李苍彦说,玉器市场再这么搞下去,不但老玉人的绝活要断桩,而且中国的玉器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将受到巨大影响,损失将无法估量。
中国是产玉大国。据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就有玉器了。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惟一把玉与人性、人品相结合,融汇贯通的国家。您看这个“国”字,中间不就是个玉字吗?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玉字多用来形容美好名称和事物,如玉宇澄清、玉女、亭亭玉立、守身如玉等。中国古代的玉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被广泛用于礼器、服饰和杂物中,以其质坚、性温、美观大方而享有盛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其温润而泽,廉而不刿,气如白虹,而被视为君子的品行。
在民间,玉器还有祛病强身,消灾避邪的说法。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玉文化的内涵和识玉、辨玉、用玉的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拿玉不当回事;二是把玉看得挺神秘。北京玉器厂的退休老艺人茅子芳说,以前平民百姓很难接触玉,偶然淘换到一块玉片或一个玉件,便如获至宝,视如家珍,弄得挺神,早年下乡劳动时,遇到了一个老农,他说抽的烟袋嘴是祖传下来的。嘴儿是翠的,上面有一小块绿,不能让女性摸,女性一摸那绿就没了。我问他试过吗?他说试没了怎么办?您说这不是瞎掰吗?还有人认为玉有灵气,借它的灵气不但能消灾而且死后能使尸体不朽。所以过去死了人,是在九窍放块玉,乃至穿上金缕玉衣。其实呢,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与其妻窦涫死后都穿着玉衣,结果玉衣保存得挺好,尸体早就成了枯骨。此外说玩玉能长寿,吃玉能治病,也都没有根据。玉器厂的老艺人摸了一辈子玉,活过90岁的几乎没有,而且老猫腰干活,多一半高血压。
至于说避邪,更是无稽之谈。由此看来,我们弘扬玉文化千万不能庸俗化,要拂去对玉的神秘面纱,认识玉文化的内涵。同时要通过工艺大师们巧夺天工的雕玉功夫领略工艺美术的精华,增加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后一篇:北京玉器--融南、北玉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