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语里的“味道”

(2010-02-27 21:29:43)
标签:

情感

分类: 北京旅游感悟

  孔子很崇拜周公,因为周公确立的周礼,他认为是管理国家和社会最好的范本。因此当他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时,他无力回天,就只有感叹和哀怨。让孔子如此推崇的周礼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等级制度。君臣夫子,行为举事用度,均有等级,不得越。有谁犯规,周王有权处罚。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这一等级制度的架构,最初是建立在饮食上的。比如吃什么。周礼规定:王用九鼎,可吃牛、羊、猪等等;诸侯用七鼎,比王少吃两样;卿大夫用五鼎,比诸侯再少吃两样;而士用三鼎,比上一级又少吃两样。如此递减到平民百姓,就只有鱼肉能吃。

  再比如用什么吃。周人虽不像商人那样嗜酒,但酒也少不了。喝酒的器具也有分别,有爵、觚、觯、角等。尊者举觯,卑者举角。或者,上级给下级赐酒用觯,而下级给上级敬酒用爵。因此倘若有谁从举角变为可以举爵,说明他事业有进步了,高升了。所以有成语叫“升官晋爵”。

  礼仪为何与饮食如此息息相关?因为以农业立国的周人认为,如果哪天老天不高兴,闹个旱灾、蝗灾什么的,粮食歉收,社会就会不稳定,民心一乱,政权就危乎。为了保证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周王就要祈求上天的庇护。如何才能让上天听话呢?让他们高兴。怎样才能让他们高兴呢?吃好喝好。用好吃好喝来祭祀上天,是件神圣庄严的事,因此由谁祭供,供什么祭品,用什么器皿,都有讲究,这吃之别、用之分就是等级了。先秦时期,祭祀与军事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如家常便饭一样频繁,从祭祀时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礼仪,也就渐渐渗透到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婚、丧、御、聘、冠各种礼仪。

  很多人都说,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此话不假。比如,两人见面,互相寒暄的话必然是“吃了吗?”。有朋自远方来,招待宾客,必定是四碟六盘八碗。父母表达对儿女的关心、爱心时,最常说的就是“多吃一点”。所以李安拍了部电影叫《饮食男女》,其实我想叫《饮食中国》更准确些。

  以吃为本,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恐难以更改。而难以更改的不仅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还有因此而形成的饮食文化和用饮食思维的方式。比如以“鼎”为例,中国人现在谁也不用鼎煮肉、盛肉,但是,“问鼎中原”、“一言九鼎”却还是常说。因为鼎在西周,已被赋予为国家、王权的象征——在周王眼里,大禹用九州进献的金(铜)而铸成的九鼎,就相当于把九州人的饭锅攥在手中,那意味着什么?天下!所以“革故鼎新”这一成语,最初的词意就是指改朝换代,后来才演变为除旧立新。成语中与鼎有关的还有“钟鼎人家”、“鼎食山林”,前者表示有权势的世家,后者意为是入朝为官还是隐退江湖。这样的文化,不好吃的外国人是搞不懂的。

  孔子是深谙周礼的,《论语》里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听了说,俎豆之事,我还略知一二;军旅之事,没学过。

  俎和豆分别是先秦时的饮食器,前者相当于砧板,后者可当碟子理解。祭祀时,俎用来摆放牺牲,宴饮时用来切割熟肉。场合不同用法也不同,其背后是礼。豆也是祭祀和飨宴时必用的礼器,装各种菜肴。使用者身份不同,用豆的数量也有别。比如上大夫八豆、下大夫六豆,豆的多少,意味着可吃的种类多少。这里面也是礼。因此,俎豆之事,就是礼仪之事。孔子不说“礼仪之事,我略知一二”,却要用“俎豆之事”,我想因为后者是中国式的表达,里面有滋有味有深意,是有“味道”的话语。所以,从上古留传至今的饮食文化,不仅告诉人们吃什么、用什么,还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国。(选自《中华遗产》2010年第2期卷首语 撰文/黄秀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