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黄虫”

标签:
北京租车北京旅游租车北京商务租车休闲 |
分类: 北京旅游租车 |
如今,北京人提起“面的时代”,是一种多么有趣的感觉,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被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开启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期,北京的汽车工业难以提供一款令出租车业满意的车型。但迅猛发展的客户需求与短缺的出租车市场,使当时的北京市gov-ern-ment提出了“一人招手,几辆车等候”的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发展方针。一时间,以友谊出租公司的第一批“面的”的问世,宣布了“以低档车辆、廉价车费满足市民需求”的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当时大规模使用一种小型的面包车。10块钱10公里,不但能挤进好几个小伙子,更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其多功能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满足了当时市民的多种需求。
因为面包车的颜色都是黄色,当时的北京人都管这种小面的叫“黄虫”,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街头就是这样的几万辆“黄虫”穿梭往来,也是一种风景。
虽然面的能装五六个人,甚至10个人都能挤进去,但是乘坐十分不舒服,摇摇晃晃;可载物,但夏天闷热……这就是面的的“个性”。
于是,政策上开始调整。北京出租车业从1992年开始放开准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结果是,车辆从1991年的1.62万辆发展为1994年的4.9万辆。形成了私企为绝对主体和少量个体司机的市场结构。
曾经有媒体讨论“面的我们还能打多久”的话题,北京市宣布将逐步淘汰面的,得到了更多的响应者。此后,在1994年开始重新实施严格的准入限制,1996年又先后出台文件禁止企业“变相卖车”、强行换车,主要就是淘汰面的、缩短出租车使用年限(8年变6年)、收车和倒算法、企业兼并等。
夏利:空调成了绊脚石
1994年北京市开始逐步淘汰“面的”,到1998年,北京市gov-ern-ment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以“砸面”回收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
当然,代替小面的的就是现在还跑在北京街上的红色夏利,当时有人就戏称其为“全国江山一片红”。可是很快,夏利的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没有空调的小夏利到了夏天日子就不好过,出租车的更换问题又提上日程。
1999年北京市调整了出租汽车的价格,满街的黄“面的”时代宣告彻底结束,市场这时又引入了富康和捷达,北京出租车市场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大变脸。
前一篇:北京通州旅游新推22项目
后一篇:油价再次酝酿上调 或将涨两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