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审美价值.
(2009-10-02 18:33: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北京旅游文化 |
综合史上所有文献的解释,饕餮都是一个被恶贬的形象:贪吃、凶残。如果时光倒回三千年,我想商人即使再怎么出格,也不会把这样一个兽首当作美的象征。那么饕餮为什么会被推举为“第一青铜形象”呢?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赋予在器物身上与审美无关的东西,比如历史信息、文化符号甚至科技意义,而这些,才是专业人士所看重的。它们高于审美。我原来不这样认为,但现在很赞同。
商是怎样一个时代,已经被专家们研究出了个大概:奴隶制国家,绝对信奉神权和由神授予的王权,拥有众多属国,石器为主要生产和日用工具。青铜呢?是当时极为稀有、珍贵的金属资源,因此只能被专有专用。
由于虔诚地信奉神权,相信神是一切主宰,同时为了向黎民强调王权的合法与不可动摇性,商人最大的国事就是祭祀——问神慰祖。于是为了祭祀,全社会可以不计代价和成本,用资源最稀缺、技术含量最高的青铜器作盛摆祭品的礼器。试想一下,在只能用石器做生产工具的年代,青铜器显然属于高端奢侈消费品。我想起在巫鸿的《礼仪中的美术》上看到的一句话:“浪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社会声誉和权力。”所以,但凡是这样的“浪费”,都不差钱。
在上古时期,被巫师们用以沟通天地的工具通常有这样几样:神山、树木、龟策、动物以及药料,其中包括酒。所以在青铜器上刻绘动物形象就很好理解了。而越是超现实的动物形象,大概越有助于通神,比如龙、虬、夔还有饕餮。而且用人们没有见过的动物形象,大概还有一种助威、恐吓作用,让小民不敢有质疑之心。
可见,在今人眼里具有狞厉之美的饕餮,实在与商人的审美倾向无关。相反,如果有谁不幸贱为贫民或者奴隶,看到饕餮,大概更不会产生丝毫的美感。因为,在商代,杀人做祭祀用的牺牲,在历史上达到了鼎盛。根据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记载,从盘庚迁殷到帝辛灭亡的 273 年间,被杀用作祭祀的人数,达万人之多。在现存国内的甲骨资料中,有关人祭的甲骨 1350 多片,上面刻有卜问人祭的卜辞,有 1990 多条!被砍杀、剥皮、剁成肉酱的人牲的地位远远不如被高高供起来的青铜礼器。此时再看刻绘在上面的饕餮,能有什么想法?
幸好春秋战国来了。人觉醒了,饕餮从此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