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豪车“烧机油”绝对真实内幕

(2009-06-23 08:46:48)
标签:

汽车

某些豪车“烧机油”早就是一个饱受诟病的问题,投诉之普遍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甚至,现而今,很多购买了某些品牌豪车的车主们,都神经质一样地养成了每天检查机油标尺的习惯。

<o:p>

车辆出现烧机油现象,会使车辆氧传感器过快损坏,导致燃烧室的积炭增加、怠速不稳、加速无力、油耗上升、尾气排放超标等不良后果,严重者发动机润滑不足,使引擎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甚至报废



<o:p>

现在,“烧机油”问题也开始在一些涉及普通品牌汽车的投诉中崭露头角。广东一位消费者09年新购买的QQ6,车辆行驶400公里,机油尺刻度就要下降1厘米,经4S店检察确定为发动机烧机油;北京一位车主的飞度也出现了烧机油的毛病,行驶不到一万公里就要消耗掉两箱机油。

<o:p>

看来,“烧机油”已经从某些豪华品牌的“富贵病”变成了大众化的“常见病”,大有走下神坛,逐步普及的态势。面对日益上升的烧机油投诉,现在4S店的表现基本有三种:有的是推卸责任,答复消费者说“属于车主不良驾驶习惯造成”;有的4S店进行申辩,找来车辆说明书,指出说明书上的标识:“最大消耗范围1升机油/1000公里”,说纯属正常;还有4S店的给出“拆解发动机”的解决方案,且声明“不一定能修好”。下面我们就分别评价4S店的三种应对之策。



一、“烧机油”怪消费者吗?


   有4S店推托说车辆烧机油,是消费者不良驾驶习惯造成,那么“烧机油”究竟是不是消费者的不正确操作造成的?


所谓的“烧机油”,是指机油进入了发动机的燃烧室,与混合气一起参与了燃烧。根据专家的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活塞与缸壁间的配合间隙过大、活塞环安装不当或密封性变差,缸壁上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引起烧机油现象;另外,气门密封圈密封性能差、曲轴箱通风阀损坏或曲轴箱通风口堵塞使曲轴箱内的压力过大,都会使机油随曲轴箱气体进入汽缸参与燃烧。


明白了“烧机油”的真正病因,我们不难发现,“烧机油”的病根是发动机的先天机械故障,这种故障绝不是驾驶者的误操作所致,4S店所说的“车主不良驾驶习惯导致烧机油”纯属无稽之谈。明确了原因也就明确了责任,发动机的先天不足、设计失误,必须由厂家埋单,而不是无辜的消费者。



二、说明书上的标准正常吗?



有的4S店在面对消费者“烧机油”的投诉时,显得理直气壮,拿出车辆的说明书,指着“最大消耗范围1升机油 / 1000公里”的字样告诉消费者,你目前的车辆状况正常,让消费者徒叹奈何。

其实,大部分厂家说明书上所标的“1升机油 / 1000公里”的标准,是根据《国家汽车发动机试验标准GB3743—84》的规定,核算得出的。该规定制定于1984年,规定机油燃油消耗比为<1%,按此推算,100公里燃油消耗为10升的轿车,机油消耗量应小于1升/1000公里,超出这个限值才属于质量问题。所以,很多厂家的说明书就将标准定在了“1升机油 / 1000公里”,并且因此觉得自己有了震慑消费者的靠山。

但是,我们要知道,1984年的那份标准是参照的是国内20年前的设计水平、加工组装工艺、油品质量以及化油器发动机技术制定的,早已经落伍。2003年,国家新出台了《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19055-2003》,这份新的规定,已经明确规定:“额定转速、全负荷时机油/燃油的消耗比不得超过0.3%”。


所以,2003年后出厂的汽车,如果厂家的说明书上仍按“1升机油 / 1000公里”作为标准,那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就更是对国家标准的违背,甚至可以划定其为不合格产品,厂家也就更没有理由让消费者为汽车“烧机油”埋单。



三,拆解发动机合适吗?



再来看4S店给出的“拆解发动机”的办法究竟如何。


汽车烧机油,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拆解发动机,更换不合格零件。有些车主购车不久就要面临发动机被拆解的现实,其心理承受能力面临考验。发动机的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整车厂配套的发动机一般都是在流水线上生产,装配工艺要求严格。而在4S店分解维修的发动机,由于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保证分解维修后的发动机完全达到出厂时的各项技术指标存在一定的难度,何况4S店并不能保证拆解发动机就一定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种种不确定因素加上维修期间造成的损失,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更换发动机总成而不是拆解维修。


对于新车出现烧机油的,可以理解为不合格产品,对于机油消耗高于国家标准的也应视为不合格产品,消费者有权对其提出索赔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