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历史还是神话?
(2009-06-14 11:34:49)
标签:
旅游休闲 |
分类: 北京旅游文化 |
据考古发掘证明,辉县孟庄遗址的龙山文化城址存有大洪水的遗迹。孟庄龙山城毁于一次洪水,证据是西墙的中段有一大的缺口。在西城墙的这段缺口处,二里头时期的人们清除了这里的大部分淤土,然后用夹板筑夯成二里头时期的西城墙。
辉县大洪水发生在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之前,这正是4000年前舜禹时期。黄河在此时间改道,在豫东折而北向。辉县是北流黄河水患之重,大禹治水也自当从共工故地开始。这段的治水基本就是泄洪,沿黄河北上,决通九河进行分流。所以《史记·河渠书》等中所说“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实际上可能是指禹率治水大军决通九河进行分流,解决了共地的水患。
新砦期对应夏王朝建立时段约100余年间。新砦遗址(根据文献记载,该遗址应是夏代早期都城夏邑所在)的新砦期大冲沟以及基本同时发生的辉县大洪水,还让人们有理由推测:夏王朝的建立与大禹治水相关。
一次最成功的造神运动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大禹治水”便演变成中国古代最成功的一次造神运动。
《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也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而无论是《史记》、《左传》、《尚书》、《诗经》、《孟子》、《墨子》、《庄子》,还是《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太平广记》、《楚辞》等,几乎所有的古籍都成为这场造神运动的“鼓吹者”与传承者。禹被彻底地神化,治水也成为玄之又玄的神话故事。
在神州大地几乎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说。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既寄托着民间对大禹的崇敬,也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那场空前绝后的造神运动的具体见证。
但无论大禹治水是历史还是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永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大禹为民造福的品德,永远值得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值得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