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迁都
(2009-05-23 05:47:27)
标签:
休闲瞎聊畅想迁都杂谈 |
分类: 北京导游服务 |
南襄盆地及汉水流域——中国建都的最佳位置
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已经提及了关于首都南迁的内容,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出现了许多不相适应的弊端:人口和工业过多,污染严重;偏离全国经济文化人口重心;过于临近北部边界和沿海,军事防御不利;水资源匮乏;沙尘暴、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甚至还有人说北京作为清王朝都城太久,八旗官僚风气,守旧风气浓重等等。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首都迁往另一处地方呢?关于迁都,世界各国多有先例:巴西,德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是几个典型例子;另外,阿根廷也计划迁都别德马,日本也在考虑同样问题。我国很多知名学者,包括原社--会科学院院士钱佳燮教授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建议:武汉,徐州,郑州既为其中主要几种方案。
但本人认为,以上选择均有所缺陷,而豫鄂两省交界处的南阳襄樊盆地—我们可在此称之为南襄盆地—是一处建立首都的最理想位置。为什么如此呢?首都选址是个很重要、很特殊的问题,要考虑到**、经济、军事、历史,文化,自然等等很多因素。
北京的缺点前已说明,而徐州不但正处黄河故道,极易受淹,其临海的位置和平原地形亦极易受到攻击,自然最不合适;武汉地处三峡大坝下游,也有同样危险;至于郑州,如果定此为都还不如邻近的著名古都洛阳,这样更具历史意义,但其二者之共同不足,既是位置偏北,而且东面平原毫无屏障极易受攻击,这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早已证明。
在阐明定都南襄盆地的理由之前,先勾画一下这个首都的轮廓。我们可将其命名为中京,亦称汉京(广州为南京,现北京名称不变,乌鲁木齐可为西京),整个首都行政区实际包括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主要都市区,既以南襄盆地为主体的襄樊、南阳二市,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地形平坦;西部为秦巴山区及汉水谷地,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和湖北的十堰,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总共13万平方千米,地跨鄂、豫、陕三省六地市,基本都在汉水流域,重整设立中京特区。
下面说明一下这处首都的优越之处:
一、 **上有利于全国团结统一。
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位置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迁都的位置大致在国内几大民族的结合部。中国虽然汉族占了绝大多数人口,但也有些因素不利于国家的巩固统一:台--湾至今未归,自马关条约签订至今108年中只有四年曾与大陆统一,离心倾向日趋增长;西藏、新疆分裂势力始终未曾停歇活动;还有,以广东为代表的各方言区普通话推广工作一直不好,甚至总以自身的“独特文化”为骄傲,虽然不能否定地方文化,但如果有外势力干涉,显然潜伏着分裂危险。汉京正处于全国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两条分界线的结合点,同时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以及北方普通话区和南方各方言区的大致分界线。以此为中心,可将全国分成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大区域,包括新疆、西藏、云贵、两广、闽台等边远地区都更直接地处于中央的辐射影响之下。这样的位置能使全国各地区产生最大的向心凝聚力,从思想上就使最多数人民增强了归属感、同一感,并且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唯一比现在远离首都的是东北地区,但总体来说还是利远大于弊。
二、 经济上有利于全国总体发展。
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中心却向北迁移,这似乎是个怪现象。回顾历史,除去一些小的王朝,北京正式作为首都始于金朝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但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首都起初是在应天(南京,1368—1403年间),后来朱棣(明成祖)兵变夺位才迁都顺天(北京),因为他的势力基础在那里,同时也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而另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建都北京都是面向中原,背靠本族后方“基地”。不管那种情况,对巩固北方疆土确实起到很大作用。
但应当说,北京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思维却要转变一下,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最重要内容。虽然当今各国有将首都职能单一化的趋势,但首都对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决不能忽视,而且更要重视。巴西、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迁都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在于此。
建都于南襄盆地的经济意义如下:(一)由于盆地面积达3万平方千米,加之首都的吸引力作用,容纳人口可达到4000万以上,形成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产业部门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飞机、汽车、出版、印刷、电子及服务业、旅游业等,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产业中心。这正顺应了以“硅谷”、慕尼黑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二)因经济核心的幅散作用,鄂、豫、川、陕、渝地区经济得到带动,可称之为京畿地带;进而向外,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恰似首都的两翼,都与首都紧密联系,都面积广大、潜力无限。相比之下,北京的经济幅散作用和潜力差得多:北面、西面是干旱的高原山地和沙漠,南面的平原也因缺水等原因一直发展迟缓。也可以反过来说,两者所依托的经济腹地不同。(三)由于首都居中,对各个方向的**军事控制已经足够,所以在经济上可以给予充分的自由,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可以有更大的发展,使全国各地全面发展。毕竟,百花齐放才是春。
三、
军事上有利于首都自身防御和形成全国总体防御格局。
(一)盆地东侧的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构成了首都的屏障,避免了北京、南京、郑州那样直接面向开阔平原的缺点(当年八国联军轻易攻陷北京,日军攻破南京不能不说与首都的位置地形有很大关系),而其间的几个缺口如方城、泌阳、随阳、宜城等恰好是对外联系的通道,既便于军事防守,又有利于发展经济。(二)西面的汉水谷地及秦巴山区是与都市区紧密联为一体的纵深地带,尤其汉中、安康等面积较大的盆地也可以建成都市区,以险峻的秦岭、大巴山为依托,成为“攻不破的战略堡垒”。在此高山深谷中,即使核武器的杀伤力也会被大大削弱,能保证在战争中国家的中枢不被破坏。(三)首都区背靠四川盆地这个“攻不破的战略仓库”,会使任何外敌都望而兴叹。这种条件在世界上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再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面积很大、气候良好且被高山峻岭完全封闭的盆地)。实际上,从更大范围说,与此相连的整个西南地区、西北的青海、甘肃和东南的丘陵山区都地形崎岖,是易守难攻的战略堡垒。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都比较平坦,易攻难守。汉京恰好位于这两类地区的结合部。(四)中央军事力量便可控制四周的全国一半地区.
四、
与历史传统的关系上,既有继承延续,又有开拓发展。
国都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情感,意大利人总是为“永恒之城”罗马而自豪,德国迁都柏林也包含着这份情感。记载着中华民族最辉煌历程的古都应首推长安,之后依次是洛阳、北京、南京、开封等。但西安位置仍较闭塞,如作首都不利于带动东部发展,而且军事防御上,北面无有效屏障(西周亡于犬戎,唐初突厥曾兵临谓水皆为实例),自然条件也不很理想。
而南襄盆地及汉水谷地北接中华发祥地,甚至可以看作是古都长安、洛阳的扩大,另一方面又带着崭新的气息面向东南,面向世界,形成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这方面,日本人已经做出了辉煌的范例:虽然京都是千年古都,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无需多说,大和族相当珍视他们的文化传统;但他们又是特别地实用主义,明治维新后迁都东京,这里条件优越,仅百余年便已成为世界超级都市。这倒与德国、意大利形成了对照,尤其柏林,明显偏居国土一隅——难道德国人要恢复过去的版图?
我们的做法介乎他们两种之间:从汉京向北不远是中华文明(也可说是世界文明)最厚重沉淀之处,而此处本身,却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宏伟的大都市。
五、 自然条件优越。
缺水、地震、沙尘暴、台风、酷热、洪涝等自然灾害或缺陷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北京、西安、南京、郑州、武汉等城市,影响人们工作,破坏城市建筑设施,制约城市的发展。
而在这里这些问题则少得多,各种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一)面积与地形方面:东部盆地面积大小恰当,适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自成一体的分散型城市群组成的大都市(类似于鲁尔区),其中的大量中小城镇功能各异,国家行政中心只是其中一个。这是首都职能单一化的另一种形式。
来源网络作者:将帅之师
前一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后一篇:端午将至 教你如何选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