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长城及其特色
(2009-04-07 09:44:22)
标签:
古北口长城北京导游北京旅游租车北京租车汽车休闲杂谈文化 |
古北口是万里长城在密云县境内的一个重要关口。距县城60公里,距北京市125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面有潮河和高峰卧虎山,东面是蜿蜒起伏的蟠龙山,口门两侧山峰陡峭,蟠龙卧虎,两山对峙,紧锁关门。关口以北是现河北省的滦平县,过去称口外或塞北。古北口自古就是京师的重要门户和边关重镇。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雄踞北方的燕国,为了加强防御,最早在古北口筑墩设防。北齐时,文宣帝高洋曾于天保六年(即公元555年)征调180万民夫,修筑了一道西起榆林东到山海关全长三千多华里的长城。唐代,又在古北口设置了东军和古北二守捉(注)。金朝章宗完彦璟于泰和五年八月在古北口筑东陉二城,元朝元统三年闰月立古北口驿,明洪武十一年在古北口立守御千户所,三十年改密云后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设参军一人。特别是在五朝(辽、金、元、明、清)建都北京的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争夺古北口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如今在古北口的早期建筑物上和边塞墙垣上,战争留下来的创伤,遗迹尚存。古北口长城,是明朝建都后于洪武初年派大将徐达监工修建的。到了明隆庆元年(即公元1567年)名将戚继光、谭纶任蓟镇总兵和蓟辽总督时,在明初修建长城的基础上,又亲自筹划和督办加修续建。古北口长城包括四个城段,即卧虎山城段,蟠龙山城段,金山岭城段和司马台城段,全长四十二华里,设楼143座。
古北口长城所处地势艰险,变化多端,大体成东西高、中间低的形势,长城沿山脊建造,忽高忽低,左右盘旋,长城两侧悬崖峭壁,难登难爬。特别是东部司马台城段,长城似修在一座绝壁山脊上,望京楼是古北口长城的制高点,此楼高入云端,海拔986米,站在望京楼一揽群山小,视野非常开阔,景色异常壮观。
东观“雾灵积雪”,西望“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纵观古北口长城,象一条巨龙翻腾于云山雾海之中。
古北口长城上的敌楼战台,密度相当大,楼台高低不一,城段宽窄多变。楼与楼平均距离156米,近的只有30多米,楼内建造也各具特色,有平型顶、船蓬顶、穹崖顶和六角钻天顶,八角藻井顶等。敌楼分上下两层,纵横六条拱道,十个券门,这样运兵自如,进退方便。敌楼大小也不一样,根据驻兵多少和地势险要程度,有一眼楼、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直至六眼楼。大楼可驻兵上百人,小楼也可驻十人。
在潮河两岸的山崖上,有两座敌楼并肩而立,一高一矮,人称“姊妹楼”,及横跨在潮河之上的“水门关”,在万里长城的建筑中,是非常独特的。
多少年来,古北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突破口之一。
明将戚继光、谭纶为了不复淹答突破古北口直逼京师的前辙,他们重修古北口城段时,精心设计一整套军事设施和防御体系。城段的建设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平缓地带城墙高达十多米,条石加砖非常坚固,成墙上十人并排也可通行。陡峭之处,城墙又窄、又矮,一人爬城也十分艰难。此外在重点敌楼外还加修重墙,楼与楼中间修建几道或十几道障墙,每面墙上留有六至九个射击孔,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易守难攻。随着城墙宽窄和地势的艰险,还建造了多孔射击墙,单面、双面射击墙,宽墙上还密布施放滚木雷石的孔道,了望孔、流水孔、通风孔,到处都有。为了登高远望,在地势较高的敌楼顶端,建有站岗放哨、了望敌情的铺房。有的铺房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
在古北口长城特别是司马台城段附近,有很多古迹和美妙的传说,城段上有当年戚继光下榻的黑楼、饮茶的石台和商讨军机的花楼。站在高达986米的望京楼上,过去可夜观北京的万家灯火,望京楼西侧,有一座仙女楼,这个楼地势艰险,楼体修长,楼的两侧荆棘丛生,野花遍地,远远望去,这座楼台就象亭亭欲立的一位仙女站在花丛中。在仙女楼西侧的城墙下有二郎担山的穹窿山,老虎岭楼附近有一眼泉水称为“司马台天池”,城墙两侧还有龟石、山下有古寺庙、墓塔群等等。
总之,古北口长城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造型艺术,在明代一万二千七百多华里的全部城段中是少见的和奇妙的。这段长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一束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