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印象
(2009-02-08 17:20:13)
标签:
文化 |
沈园
大凡热爱诗词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兴趣的朋友都不会不知道这个地方——沈园,一个令人无限伤感的地方,经历了几多岁月沧桑,至今得以流芳。这里蔓延着太多的情感,纠结着一对才子佳人的思念,似乎飘散的气息中都能嗅到那则千年不老的爱情故事,那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 …
沈园,又名沈氏园,位于绍兴市区延安路和鲁迅路之间,本系沈氏私家花园。清乾隆《绍兴府志》引旧志:“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池台极盛”。原占地70余亩,是南宋时江南著名园林。从那时起池台便为极盛,可谓越中著名园林。
这里之所以名闻天下,全因一个爱情故事:南宋诗人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然唐婉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也即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他们在此邂逅重逢。当时,陆游已从母亲之命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绍兴名士赵士程。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待陆游。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诗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在唐琬逝去40年之后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春游》一绝: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诗人为怀念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歌的并不多见。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人们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人们现在所以到沈园,除欣赏古典园林之外,更多的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爱情。
因为那里浸透了宋词的记忆,触碰到那段难以磨灭的悲情,绽放的桃花,泛绿的垂柳,细密的雨丝,沾湿了的不是衣襟,而是心灵。从南宋的那个春天开始,这里的烟雨飘洒了千百年,飘零的花瓣在雨中默默哀叹,灌注了满满的愁绪与泪水。凝视着刻写着《钗头凤》的碑文,千百年的时间仿佛成为了一瞬,而这一瞬注定成为了永恒。
于是,望放翁天之灵能保佑现世的每对痴男怨女能够携手千年。
鲁迅故里之三味书屋门口
若将绍兴比喻成一部漂在水上的书,那鲁迅故里无疑就是全书的精华。
鲁迅故里由鲁迅纪念馆演化而来,如今已初具规模,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是立体解读中国近代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鲁迅故里内,可以看到昔日鲁迅嬉戏、游玩的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和朱家台门,追寻鲁迅成长中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追忆鲁迅作品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故乡情结,感受那似乎依然回荡于屋内似水流年的纯真时代,亲眼目睹这一中国南方独一无二的居民住宅风格——“绍兴台门”。斑驳的历史一一再现,庭院深深的老台门内,一路汇集了多少古老的故事。
著名的咸亨酒店和旧时绍兴其他酒馆一样——曲尺形的柜台,古朴的陶制酒坛,马口铁制的窜筒,醇香的加饭酒以及那入味的茴香豆,无不让人忆起那位穿长衫的孔乙己先生,似乎还在表情认真地告诉人们“茴”字的众多写法,令人颇有回味。
鲁迅就读的三味书屋位于鲁迅塾师寿镜吾先生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屋内可见鲁迅使用过的书桌。书桌为硬木所制,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三味书屋旁另有三余书屋,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和当年的鲁迅一样坐在弥漫着淡淡墨香的“三味书屋”中,聆听着“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的谆谆教诲,做一回私塾里的读书郎,感受鲁迅儿时的生活场景和旧时私塾氛围。
兰亭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因其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遂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位列于全国四大名亭之首。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曲水流觞,把酒赋诗,各抒胸臆。王羲之把众人所赋37篇诗作汇集成《兰亭集》,并为诗集作序,这就是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兰亭景色幽静、秀丽,深得江南园林精髓。入门即可见碑亭,迎面有“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鹅”瘦“池”肥,笔力、内涵均有不同,故而人称“父子碑”;碑旁的鹅池里真的有白鹅悠然游过,颇显生机。跨过鹅池,不如林荫小径,迎面便是堪称国宝的兰亭御碑亭。亭内矗立着康熙御书的“兰亭”古碑。古碑高6.8米,宽2.6米,正面为康熙帝亲手书写的《兰亭序》全文,背面为乾隆帝游玩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因祖孙二位皇帝同书一碑,人们俗称其为“祖孙碑”。碑亭东侧建有流觞亭,是兰亭的中心,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挂着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古图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雅集之状,或低头沉吟,或举杯畅饮,或醉态毕露,令人叫绝。流觞亭北为右军祠,它周围环水,水上建堂。祠内一泓池水,相传为王羲之洗笔砚之处,因年久日深,池水尽黑,人称“墨池”。
书法圣地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而名扬海内外,每年暮春三月初三“兰亭书法节”更让其名声大震。丝竹的轻音之下,款款而坐,吟诗论赋,遍赏美景,可谓雅致非凡。
大凡热爱诗词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兴趣的朋友都不会不知道这个地方——沈园,一个令人无限伤感的地方,经历了几多岁月沧桑,至今得以流芳。这里蔓延着太多的情感,纠结着一对才子佳人的思念,似乎飘散的气息中都能嗅到那则千年不老的爱情故事,那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 …
沈园,又名沈氏园,位于绍兴市区延安路和鲁迅路之间,本系沈氏私家花园。清乾隆《绍兴府志》引旧志:“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池台极盛”。原占地70余亩,是南宋时江南著名园林。从那时起池台便为极盛,可谓越中著名园林。
这里之所以名闻天下,全因一个爱情故事:南宋诗人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然唐婉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也即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他们在此邂逅重逢。当时,陆游已从母亲之命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绍兴名士赵士程。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待陆游。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诗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在唐琬逝去40年之后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春游》一绝: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诗人为怀念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歌的并不多见。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人们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人们现在所以到沈园,除欣赏古典园林之外,更多的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爱情。
因为那里浸透了宋词的记忆,触碰到那段难以磨灭的悲情,绽放的桃花,泛绿的垂柳,细密的雨丝,沾湿了的不是衣襟,而是心灵。从南宋的那个春天开始,这里的烟雨飘洒了千百年,飘零的花瓣在雨中默默哀叹,灌注了满满的愁绪与泪水。凝视着刻写着《钗头凤》的碑文,千百年的时间仿佛成为了一瞬,而这一瞬注定成为了永恒。
于是,望放翁天之灵能保佑现世的每对痴男怨女能够携手千年。
鲁迅故里之三味书屋门口
若将绍兴比喻成一部漂在水上的书,那鲁迅故里无疑就是全书的精华。
鲁迅故里由鲁迅纪念馆演化而来,如今已初具规模,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是立体解读中国近代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鲁迅故里内,可以看到昔日鲁迅嬉戏、游玩的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和朱家台门,追寻鲁迅成长中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追忆鲁迅作品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故乡情结,感受那似乎依然回荡于屋内似水流年的纯真时代,亲眼目睹这一中国南方独一无二的居民住宅风格——“绍兴台门”。斑驳的历史一一再现,庭院深深的老台门内,一路汇集了多少古老的故事。
著名的咸亨酒店和旧时绍兴其他酒馆一样——曲尺形的柜台,古朴的陶制酒坛,马口铁制的窜筒,醇香的加饭酒以及那入味的茴香豆,无不让人忆起那位穿长衫的孔乙己先生,似乎还在表情认真地告诉人们“茴”字的众多写法,令人颇有回味。
鲁迅就读的三味书屋位于鲁迅塾师寿镜吾先生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屋内可见鲁迅使用过的书桌。书桌为硬木所制,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三味书屋旁另有三余书屋,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和当年的鲁迅一样坐在弥漫着淡淡墨香的“三味书屋”中,聆听着“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的谆谆教诲,做一回私塾里的读书郎,感受鲁迅儿时的生活场景和旧时私塾氛围。
兰亭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因其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遂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位列于全国四大名亭之首。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曲水流觞,把酒赋诗,各抒胸臆。王羲之把众人所赋37篇诗作汇集成《兰亭集》,并为诗集作序,这就是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兰亭景色幽静、秀丽,深得江南园林精髓。入门即可见碑亭,迎面有“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鹅”瘦“池”肥,笔力、内涵均有不同,故而人称“父子碑”;碑旁的鹅池里真的有白鹅悠然游过,颇显生机。跨过鹅池,不如林荫小径,迎面便是堪称国宝的兰亭御碑亭。亭内矗立着康熙御书的“兰亭”古碑。古碑高6.8米,宽2.6米,正面为康熙帝亲手书写的《兰亭序》全文,背面为乾隆帝游玩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因祖孙二位皇帝同书一碑,人们俗称其为“祖孙碑”。碑亭东侧建有流觞亭,是兰亭的中心,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挂着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古图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雅集之状,或低头沉吟,或举杯畅饮,或醉态毕露,令人叫绝。流觞亭北为右军祠,它周围环水,水上建堂。祠内一泓池水,相传为王羲之洗笔砚之处,因年久日深,池水尽黑,人称“墨池”。
书法圣地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而名扬海内外,每年暮春三月初三“兰亭书法节”更让其名声大震。丝竹的轻音之下,款款而坐,吟诗论赋,遍赏美景,可谓雅致非凡。
前一篇:夫妻间年龄差多少最合适?
后一篇:正月十五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