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算再上8000点我们也需要个解释!

(2008-04-01 20:55:50)
标签:

财经

  不顾股民死活。此波暴跌,沪指从高位6124.04点一路飞奔至3月20日的新低3516点,跌去42.58%。终于看到了股市狰狞残酷的一面!暴跌固然心寒,监管部门的态度更令人心冷!

  虽然都知买者自负,但如此环境,大众投资者的情绪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关慰。反而有来自监管部门的相关领导认为,即使像美国那样比较成熟的市场,其波动也都不小,纳斯达克指数曾经由5100点跌到过1300点。中国股市还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出现波动是难免的,投资者要有一定的抗风险心理准备,证监会近年加强投资者教育,就是希望承受能力低的小投资者,不要轻易入市。“股票不是什么人都能炒的,不可能天天向上,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不要入市。”

  这分明不就是要将散户扫地出门吗?如何不让散户们心冷?华尔街股市的宗旨是:要像扶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过马路那样,小心地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我们A股散户遇到的却是,股市大涨了,不是三番几次的时刻警示,就是突来“半夜鸡叫”;如今股市终于“如愿以偿”地“跌”了,却对这实质性的暴跌熟若无睹,不但不见任何的实质性应对举措,而此前那种隔三差五的“温馨”的风险提示关问语都哪儿去了?

 
    行政不作为。今年1月份中国平安(601318行情,股吧)的天量再融资事件,引发股市自6124点调整以来的暴跌导火索,随后浦发银行(600000行情,股吧)的巨额再融资加剧了市场恐慌,从此大盘一路走上跌跌不休的“不归路”。而面对市场上的融资升温行为,作为监管部门的证监会却一直未能及时出面表态,任由市场传言满天飞。直到2月25日,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证监会才以新闻发言人谈话的形式安抚市场。

  而随后相关监管领导则表示,如果投资者对一件事情看法不一的时候,可以用脚投票,而不应该对一个公司有意见,反而想找一个裁判员来评判,市场本身有自身的平衡机制。

  那么,我们散户就问了,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监管部门做什么,一切自生自灭好了!监管部门人士如此表态,不分明还是衙门作风吗

 

    忽悠投资者。市场一直高度关注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问题,而证监会一直以“股指期货交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准备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将在对各项准备工作再做进一步的检验完善后,择机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等一贯口吻表态,如此的不确定性、遮遮掩掩的工作方式,令市场上的“主力”亦借此兴风作浪——每每有相关事项的消息出来,股指期货概念股便会趁势飙涨一番。

  试想,竟然如此重大事项,明知推出难免会对证券市场有重大影响,推出时机需审慎把握,但难道就不能有个大致的相对时间表?每每面对媒体询问时躲躲藏藏,难道就是视投资者为敌,要出其不意地出台打个措手不及吗?一个决策监管部门,对政策制定出台的含含糊糊,如何让投资者安心、放心投资!

 

    做泡沫推手。都道A股股票估值高,市赢率高,上市公司造假多,千夫所指A股泡沫多,那试问市场上这么多的ST股此前都是由谁审查通过的?这么多以高得出奇的发行价上市的公司都是谁批准的?一直提要缩小A股与H股的价格,中煤能源A股发行价为16.83元,是其当天H股的收盘价;那么中国中铁(601390行情,股吧)H股上市以5.78港元发行,而A股当日收盘价8元多,为什么不敢把H股发行价等同于A股当日收盘价?而对一级市场上离奇高的新股发行价市盈率(如中国人寿(601628行情,股吧)97.8倍、中国平安76.18倍、中信银行(601998行情,股吧)59.62倍,中国远洋(601919行情,股吧)98.67倍),却为何又不见出来评头论足?

 

    资产流失。去年9月初至12月中旬,证监会批准了5只QDII基金。本月24日起,第6只QDII基金华宝兴业旗下海外中国成长股票型基金又开始发售。而据最新数据显示,出海半年的基金系QDII却创下国内基金业10年来最低单位净值纪录。截至上周四(20日),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单位净值0.613元,低于基金普华(行情,净值,基金吧)在2005年6月3日创下的0.6497元的最低单位净值纪录。

  在海外市场至今仍未明朗,以及前期出师不利的“先锋队”基金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尚面临资金面吃紧的压力,却难道还要行所谓的分流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举措吗?难道我们的外汇多了没地方放,一定要前仆后继地送到风雨飘摇的海外市场去吗?难道我们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钱真是太多了,一定要奔向老外那里去“稀释”,行友情援助吗?况且国内的“老鼠仓”现象还屡查不止,这些在国内尚可行关联交易、内幕庇护的基金们,难道撞上了一波大牛市行情,我们就真的不知道牛皮能吹多大了,一个个跃跃欲试地要到海外去淘金抄底吗?

  我们可以坦荡荡表示,君子不趁次贷之危,但如今的战争就是“经济之战”,若不幸我们遭遇经济吃紧,老外亦会如我们这般慷慨解囊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