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儿”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
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两侧店铺、商号麟次栉比,终日人流于此,热闹非凡。
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大栅栏地区绝大部分房屋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这里共有114条胡同,其中77条胡同由于过于狭小,已经无法适应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整个大栅栏地区,破旧房占到42.6%。2940个院子里,一半没有下水道。现有的地下排水管道排水也不畅。加之水压很低,电线老化,火灾隐患严重。
2005年北京市社科院公布的《北京城区角落调查》,用冷冰冰的数据诠释了自己的结论:“大栅栏57551个常住居民中,60岁以上的达9914人,占17%,残疾963人,失业登记4427人,社会低保户929户。人群结构呈现社会困难人群的特征。
“人口密度大,居民居住拥挤,某住户3口住房仅为4.8平方米……最窄的钱市胡同只有82厘米宽。
“工商登记个体经营行业729家,90%为小餐馆、小旅馆、小杂货店、小发廊、小歌厅。小发廊为167家,有理发工具的仅为7家,大部分白天上锁,夜间营业。经营规模和业态呈衰败状况。
“社会治安混乱,珠宝市、月亮湾地区的‘110’报警占全地区的70%以上。
“大量居民日均生活费不足8元。”
在我印象中 大栅栏儿就没什么变化 北京在飞速的发展 可是大栅栏儿变化微乎其微.它就耸立在天安门前.
先看看图:
前几天我看网上有的学者在呼吁保护大栅栏儿.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没有一个学者住在大栅栏儿!在那低矮的平房中住的全都是平民百姓,呼吁保护大栅栏儿的学者老爷们,应该在那里生活上一年半载的就知道那的老百姓有多不方便了每天有许多外国游客在胡同里参观!难道大栅栏儿就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了吗?难道我们就要保护这里叫他们看吗?有机会来北京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就知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