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汕头市老邮局游记【严建设】2023年11月25日
(2023-11-25 18:10:42)
标签:
严建设汕头潮汕旅游老邮局信函的故事 |
分类: 【原创3】严建设图说中国 |
日记 汕头市老邮局游记【严建设】
2023年11月25日 Saturday
10月19日那天,是个薄云遮日的天气,阳光时有时无。我和老妻并内姊伉俪一行4人,随团去汕头市外马路25号参观汕头老邮局,如今是一个纪念馆。
我随团并几位时尚性感的女学生走进这座灰色的老建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一楼的大厅宽敞而明亮,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将汕头开埠邮局的历史和重要性生动地展现出来。这里曾是收寄往南京处、沪京沿线各大部邮件的重要中转站,绿色的邮政自行车在那个时代承担了繁重的任务。秋宾鸿雁传书后,岁在龙蛇入梦初。
28型永久牌绿色邮政自行车如今已经不多见了,但在这里,它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我家里还有一辆,是20年前400元买的,很少使用。家里没地方搁,就搁在顶楼平台门前。那些国民党时期的纪念邮票,孙中山先生头像汕头加盖解放占用邮票,更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
那时的邮局忙碌而有序,邮递员们骑着绿色的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间,将一封封寄托着人们情感和期待的信件送达到收信人手中。而如今随着手机和微信的普及,信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上世纪70年代,知青的信函都是通过邮递员送到大队部,然后知青们通过大队喇叭呼喊通知,自己到大队部去取回。当年的鸿雁传书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有急事可以打电报,贵得很,每个字3分钱。当年平信的同城邮资为4分钱、外埠的8分钱。1980年中国右掌生肖猴票,发行价也是8分钱/枚。后来价格扶摇直上,价格涨到了15000元/枚。1990年我适闲在家,终日来来往往很多朋友,所谓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当年来的人大都是经济捉襟见肘的穷朋友,终日在我家饮酒打牌唱卡拉OK,当然我得招待他们,渐渐自己把积攒的钱花光了,也捉襟见肘,不得已卖掉另一些收藏品。其中把一个带版铭的猴方联在南院门一家集邮门市部卖掉了。当年卖了850元。几年后涨价到了5万元。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影子,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汕头开埠邮局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情感的寄托。自70年代中期直至80年代后期,我也曾收到过300余封殷切的情书,至今还压箱底保存着。有些女人热情似火写情书有瘾,一写厚厚一沓,十几页20多页。也有的女人写假情书,明明不爱,可能闲得无聊给人写情书。大部分情书的结尾千篇一律,都是阅后即焚、阅后付之一炬。
过去的岁月很艰难,日子过的很穷,家家户户都没电话,也只能靠鸿雁传书通信息。尤其我插队在穷乡僻壤的年代,没书看没报纸看,能从大队部拿到一封信是很高兴的。读着亲人的信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感受到快乐,非常不易。有时会读出热泪。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十八九岁二十浪荡,号称文学青年,没事写诗填词、写点游记、写点小说、吹奏竹箫自娱自乐。当然也会接连不断收到情书。一直到进入民生百货商店工作的婚前婚后,好像也有几百封。部分女孩子的情书很拘谨,以己昏昏令人昭昭。言不及义,不知写的是啥。很多也都是格式化的。尊敬的某某某同志,最后是致以革命敬礼云云。冠首一句自然是毛语录。那年月政治氛围浓郁,属于文化沙漠,不敢谈爱情。可谓谈情色变。当年时尚者信里也引用一两名言,比如但丁语录: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含带点个性自由倾向、自然主义倾向。
当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很多人眼巴巴等着一封亲人的信函,传递信息最主要靠信函来往鸿雁传书。读到一封信能高兴几天。互通电话是非常奢侈的。当年无数人家一样,都是离散分居的,子女不在身边是常事。我们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外县,能趁节日回家团聚一次比啥都高兴。
过去的年代我常去新华书店和钟楼邮局。当年巨大的门楣上有红色霓虹灯人民邮电4个字。邮局桌上的墨水、浆糊、蘸笔都是免费的。不过大厅灯光非常昏暗。邮局门口还有几位自带小板凳的老者,给人代写信函的,脚头竖个小牌子。上世纪80年代写一次收费5毛。
记得1976年11月,我曾撰写歪诗一首《七古·钟楼邮局记事》:
一夜北风日犹冷,干冰处处长安城。
每欲嘴边呵指冻,后尔掌心捂耳疼。
邮局依栏读报章,心事难言思重逢。
欲诘桃花往昔脸,那时一笑为谁红?
1974年我曾给同是知青的老同学司玲玲写过3封所谓情书。分别从成都、云南寄给她。信里写了些琐事,言不及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印象中连落款也没好意思写,猜测她是明白的。信封上地址栏照例写的是内详。曾夹寄过一根孔雀羽毛。内详是当年情书最常用的地址。
当年很多人习惯收到信后,把邮票剪下,信瓤存下,最珍贵的实寄封丢弃不要。我亦不例外。
说道信函,不得不说老同学王晓钧。此人曾是20中的学校干部,人长得帅,多才多艺八面玲珑,写得一笔秀丽柳体。但很左倾,得罪过很多人。插队后有几个知青一直要打他,被我苦口婆心屡屡劝住,给他说了不少好话。他对我也不错。出来进去都跟着我。1974年夏天曾跟我混车逃票穷旅游跑过四川、云南。关系一直处的不错。那些年跟亲兄弟似的无话不谈。
当年上山下乡,我们俩插队在一个大队。后来经他父亲找关系运作,登门去大队党支部书记仲建业家送礼说好话,他在大队的小学里当了教师。在当年很不错了,与栉风沐雨重体力劳动相比是个求之不得的。很快他入党了。
有次我去学校宿舍找他玩,他急忙上课去了,写字台抽屉没锁。我也是闲的无聊,想找本书看,结果打开抽屉看,当时肺都气炸了。里边有被他扣押着我的40多封信,都拆开了。有30多封是姐姐的信。当年通讯主要是通过信函。我姐姐总是通过信函给我寄钱寄粮票。我当时满腔怒火,恨不得一脚踢开门冲进教室里揍他。但只把抽屉扔地下,拿走了被他拆封的40多封信。忽然想到,怪不得近半年信收的少了。信封里的钱和粮票均不翼而飞。
当年信、电报、报刊、邮政包裹都是邮递员骑自行车统一送到大队部。社员、知青自己去取。滞留的信函通过大队部的广播吆喝通知。小学校和大队部在一个大院里。学校老师们近水楼台先得月。
当天晚上,我另个好友老同学叫张新荣的冒雨前来我知青点,不咸不淡聊了几句。然后说,那事他知道了,晓钧子就在门外等着,下雨呢你这门口没遮没挡的人淋着雨,你要叫他进来就进来,不叫他进来就叫他走。他往返跑了16里路,专门叫我来说和的。
我也只好叫他进来了。他进门非常高兴,手里拎着一只鸡和一瓶酒说,你俩啥都别管,我来弄。
当然当年艰难岁月,30多封信里夹寄的粮票和零钱我只字未提,他也缄口未提。当年他家经济条件比我家好得多。此事他一直缺一个道歉。当然当年他能上山下乡都不错了,当年有些学校干部,上山下乡前夕开大会表决心从容不迫一本正经嗓门挺大的,临到插队之际,则退缩畏葸不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搞病免困免等等。还有些为人师表的老师真是丧心病狂,就像1974年动员上山下乡,我们的班主任谭德荆老师,为了入党,为了完成名额,为了表示进步,不管不顾国家政策,把孤儿和弱智的同学,家庭特困的同学,都动员下乡插队去了。为了入党是多年后他亲口告诉我的,说几十年来申请书、思想汇报写了有一尺多厚。
1977年,我曾一气之下给闹分手的初恋女友小慧写过3封信,表示决绝之意。写过后深感懊悔。信已在钟楼邮局寄走了。没办法去找到女友同单位的李伯。李伯系我哥们李人杰父亲,河南人。人很通达亲和。我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请他把我的信截留下来还给我。他笑嘻嘻说,中。
次日中午下班时,我去他家找他拿回了3封信。回家用大头针在尾部把信拆开,换了内容,再用浆糊封上,很快还给李伯,叫他装作没事人再把信搁回单位传达室。
当晚他来找我说,小慧知道俺把信拿回过俺家,妞怪我,很生气。记得信封邮票都是徐悲鸿的奔马。当年本埠的信函邮票为4分钱、外埠8分钱、挂号信0.2元。
多年以前,老同学王晋等来我家。我说想死你啦老美女。她说,老都老啦有啥想头,现在通讯工具交通工具这么发达,谁想见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再容易不过。想想的确如此,尤其有了微信。不像过去那些艰难岁月,有时谁谁想相见,可能得半辈子。
阳光透过茂密的合欢树,洒在汕头市外马路25号这栋历史悠久的建筑上。这里就是著名的汕头开埠邮局旧址,于1922年建成投入使用,也是中国最早的邮政局之一。有汕头开埠邮局陈列馆,汕头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汕头市开埠邮局邮政所汕头市安平集邮专卖店。
当我离开这座邮局的时候,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和感慨。敬意于那些为了这座城市付出辛勤努力的邮递员们,感慨于这个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的模样。回首望去,那座古老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庄重而美丽。它是汕头开埠邮局的象征,也是汕头这座城市的骄傲。在邮局的大门外,有一株树冠巨大的美丽合欢树,枝深叶茂,为这个古老的邮局增添了几分生机。合欢树见证了汕头开埠邮局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
黎明时分失眠,透过窗口拍摄几张路灯未熄的街景发了微博:
黎明,失眠。残灯闪烁。
我年近七旬的老同学,失联了。
消失在人海茫茫中,踪迹全无。
曾经熟悉的笑貌,
于今只能回味记忆中。
时光匆匆,岁月无情,
留下的是残存的思念和遗憾。
愿你在城市的某个角落,
安享晚年,不再孤单。
冬月西坠星斗稀,黎明河畔闻鸡啼。
残灯欲灭犬吠急,唯有狸奴来相依。
该微博发出后,有警届好友回复:严老师你好,你朋友失联,能否给我发一张近期照片,我在全市监控视频中找找。我回复说,谢谢了,我在同学跟前打听了,那人叫张安生,是我知青点的,听说他已挂了。
资料:汕头邮政总局旧址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5号,于1922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 460平方米,建筑面积828平方米,两层欧陆式建筑,平面L型,正立面为对称三段式。
1897年汕头设立邮政总局,是全国首批25个邮政局之一,在粤东、闽南西、赣南等地设立144个分局(所)。现址是汕头开埠后第一所自建邮局,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的邮政通信发展历史,该建筑结构格局和二楼内部装饰保存完好,造型雄伟。装饰精致,是研究汕头开埠建筑的重要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