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服装学院李四达先生编著的《数字媒体艺术史》。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数字媒介艺术的前史或有关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特征和美学特色的论说,真正的数字媒体艺术史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所以,这部书似以《数字媒介艺术论》为名,更为妥帖。它的现名颇有一些像橘生淮北——“其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了。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第一章中,从第3页到第17页的大部分文字,都完整地引自我所撰的拙著和讲义而未加注明。这些文字,是我在为福建师大传播学院00级至05级学生讲述《媒体通论》《传播学理论》和《网络传播》等课程而写的讲义的一部分。它们中的一些,已经见刊于我所出版的《虚拟空间的美学现实——数字媒体审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和《文艺传播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两书中,更完整的,则作为讲义以电子文本方式发给了我教过的学生,他们都可以证明。当然,或许这部书称为编著,就可以用他人成论而不用注明出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出版的规则,还是今日知识界的时尚如此。我此刻不想究议此事,我只是有些担心,我的讲义完整稿将来如果成书出版,会不会成了抄袭李四达先生的剽窃行为?这真真是“叫我如何不想她”了。
这事且抛开不论,我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
平心而论,作为一部花了心血写就的讲义式著作,这部书它还是很有一些可读性的。因为作者花了很多的篇幅去述说历史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材料充实丰富,思路也较清晰。本书还配有不少精致的图片、课件和影像片断资料。其中介绍达·芬奇的那部分,颇为详细。在今天教育界关于高中是否还分文理科的一片争议声中,我要感谢作者的介绍使我确立了一种比较清晰的理念:是恢复文理通式教育的时候了,我们的学生被文理分家的教育残害已经太久。
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全才。他令人吃惊地在极其广阔的知识和技术领域中做出了远胜前代、衣被后代的非凡业绩——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数学、物理、生物、生理解剖、工程学……他是文艺复兴时代学科整合的产物,同时又是这种学科整合成功之处的最为有力的示范。
如果受到的是截然分开的文科或理科教育,像达芬奇那样的全面的人才是不可能涌现的。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要求学科整合的时代环境。近几年来,人们,尤其是传播学界的人们,最为喜欢谈论的话题是媒介整合或称媒介融合。然而,比媒介整合更为带有根本性的革命意义的,是作为媒介运用主体的人们精神领域中,各种学科和知识领域的整合。
在当今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的时代中,如果持续泾渭分明的文理分家教育秩序,再高谈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快速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样将迎来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巨人的时代,但是,这些巨人,必须在具有出色的艺术才情与人文修养的同时,通晓数字媒介所依存的当代科学技术。如果不及时营造有利于这样的人才涌现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氛围,我们将可能再一次遭遇数字媒介时代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鸦片战争”!
记得西方有一部大片名叫《达·芬奇密码》,我想,学科整合,汇通文理,这才是达·芬奇奇迹般的生命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基因的真正密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