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感悟 |
文/祁静
一
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都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培养自己良好的思考习惯,有了“吞之于胸,吐之于笔”才能有更好的创作空间。
文学,是高于生活的提炼,写作风格的定向。
最美好的阅读,一个人从七八岁入学就开始了人生的读书季。
尤其青年时期,是最美的读书时光,也是读书的黄金期,一本书,一个世界,一场视觉的盛宴。
二
我从十二岁开始喜欢上了读书,语文老师课堂上的一本《过年》里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读书,到如今不知读了多少本书?我读书不选择,遇见的书都随手拿来认真看完。
总体来说,从小说到散文,从诗歌到随笔,从国学到教育学。现在我读心理学方面的书,也曾读汪曾祺史铁生,汪国真,喜欢林清玄禅意的美文,把《读者》看了几十年。
最近,我读到一则国学箴言,抄录于此与大家分享——“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虽然简单的一句话,但得一辈子去做矣。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自然,对于读书,也应该养成习惯。
读书多了,就会诚敬内心,就会心守一事地生活。
三
那么,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做人,首先做好人。
叔本华说:“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更高一层。”读了书一定要思考。叔本华还说:“我们心中要有“守护神”靠他指点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才能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
那么,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的思考和境界,才能有属于自己精神的“守护神”。
我觉得年轻时读的书会终生受益。比如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读过的书《青春之歌》《苦菜花》《林海雪原》《创业史》和后来读的《人民文学》《诗刊》《十月》《收获》《家庭》《知音》……到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景,多么美好的读书时光啊!
四
因为爱读书,便爱上了写作或创作,每当看见一段好话,就抄在塑料皮本子上,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写了二十多个笔记本,写了光阴里的青春故事和中年生活所见所闻,至今,我保存着那些字页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写的。
写作之余,重要的是过日子,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我和夫君在世态百相里奔波讨生活,甚幸,后来日子越来越好
五
网络时代,我学会了用电脑,学会了敲字,从2006年到如今我在新浪博客写了《平凉记忆》《泾水响流》《陇东歌谣》《静听琴音》《花季的天空》等散文小说诗歌,一千多篇百万字。也在省内外和本土的《平凉文艺》《崆峒》《平凉日报》《暖泉》《晚晴》和《平凉五十年文学作品选》发表了散文和诗,其中《以崆峒的名义》受到本土读者的喜爱。
这些都得益于爱阅读,我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市图书馆,去市内大大小小的书店看书,有特别喜爱的书了就买回家读。
从不敢浪费光阴,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到星云大师《合掌人生》从《席慕容诗集》到《泰戈尔诗集》还有本士作家姚学礼老师的《陇东人》都甚是喜欢。
六
阅读,充实人生。创作,丰盈生活。
阅读,解惑也会点亮心灯,创作出的文字,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作家刘醒龙说:“写作和任何事一样,不是看你跳得多高,而是看你能够走多远”。阅读是写作积累后要说的话,这就叫创作。需要恒心和坚持,持别要读经典,根据个人爱好去阅读自己心目中的经典之书。
阅读与创作,是人生中给自己创造的一块“绿水青山”世界。写绿水青山的清澈与峻峨,写人间凡事的微光。
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享受创作,在自己写的文字里与每个虚构的人物共患难,共清欢。
也许,终其一生,写不出恢宏大作,写不出让世人注目的文字。
但只要我们认真地生活过,认真地阅读过,认真地写作过,这就足够了,就不遗憾此生来世间走一回!
2022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