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扶植自我
尊敬的各位家长,尊敬的学者及有识之士,大家好。
很高兴第三次来这里和尊敬的家长们分享微课。
亲子化育,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平凉家长互动交流群,本次第32讲微课由我——岁月静好,献丑。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长,才疏学浅,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我今天从三个方面来浅谈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扶植自我的话题——
一
让孩子从小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化育孩子,是劳心费神的大工程,从出生到长大。其间有多少可爱的模样?有多少淘气的故事?有多少喜悲哀乐家庭成长的历历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首先,孩子要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是刻意地去做,家里要自然行成,尊老爱幼,爱护东西,不挑食等习惯......
有一个小孩,就叫它小永吧。小永的爸爸妈妈在自家门前的田里种大棚菜,一种就是三十多年。小永从小在一个纯朴的田园生活里生长,他所看到的大多都是父母早上的日出里,父母去把大棚顶的帘子揭开,夕阳的余辉里又盖上。
逢集日,父母拉着架子车去卖菜,年复一年,小永的父母用卖菜的钱供出了一儿一女大学生,儿子博士毕业,在国务院所属的一个部门上班。
因为我们同在一个镇,我呢,就慕名去小永家里看了看。他家新盖的五间平顶房里。干净,温馨,客厅中央墙上,一幅牡丹图。向征生活的美好。更吸引我的是有间书房,他母亲说,小永和姐姐从小爱看书,所以。书架上的书都是俩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语文数学和各类书籍还有小永爸爸看过的书。
说实话,在农村有书房且爱看书的人不多。但小永的父亲一直是爱读书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还有作品发在报刊上。村里人都知道他爱看书,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秀才。
看看,有这样的勤劳父母,有这样爱学习的孩子,不成才,那岂不辜负了岁月?
《大学》《中庸》的教育价值观是由:“诚”“至”“道”组成。曰:“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善良、诚实、品行的好坏,都和父母,家庭的环境有关。
“道”将亲情和人情作为人性的基础是谓“诚”。
大家都听过“映雪读书”的故事吧?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进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经过他日夜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饱学之士。“这就是寒门出秀才的典古。
在育儿方面,心学家王明阳的家训被称是恒古不变的教育法门。
王阳明的家规核心是:“良知教育”“知行合一”。前些日子天友人送一本《王阳明全书》我还没来得及看,祁祁受邀去泾川讲座,正好讲到阳明心学,我就在这几天看了几页阳明心学,觉得这本书,真的不错。欣赏祁祁老师对阳明心学的理解和阐述。
王阳明主张:“以养正,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其中,王阳明的《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的《三字经》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教育法门。来几句《示宪儿:“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能容人,成大器。”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说阳明呢,就是说从古到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人的教育,始于家庭,始于父母,还有环境。
二 家长要在孩子心中扶植自我
“性相近,习相远,都是说,人刚出生都是一样的,素质也是一样的,但因环境和家庭与教育的差异“。用现在的话说,由于家庭的氛围,家长的素质,孩子就有了不一样的个性为人处世方式和自己的思想。
家长要首先经常自省。想想我今天哪些地方做的欠妥了?比如,孩子今天拿回了他在学校画的画,跟前跟后地说,爸爸,看这是我今天画的一幅美人鱼,老师都说,我画的好......可是你因为看手机里的游戏或者其它的就说:”去去去,等我闲了再看,等你想看孩子画的“美人鱼”时,孩子已经再也提不起想和你一起看的兴致了。你后悔了吧?
还有,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却在那里兴致勃勃地看着,笑着说着。孩子能高兴吗?你虽然让他在里屋写作业,他恐怕厥着嘴腹诽你呢。或者,那个时段正演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呢。
有一个故事,一个家庭里惟一的儿子,他的出生倍受爷爷爸爸妈妈的疼爱,当掌上明珠。
但是,他从小看着父母对爷爷奶奶不好,她的妈妈甚至打婆婆。就不听父母的话,从小在一个不好的环境里濡染了很多不良的习惯。上小学时和同学起了争执,那父亲就对儿子说:”打他,打伤了,我给他看,让他长点记性,看还敢不敢欺负我的儿子?“
可想而知,这个孩子,是怎样的人,到了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跟着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长到二十岁,他父亲给上了驾校,驾校出来,包了一辆出租车在城里跑,他不好好跑车,跑点钱就去喝酒,就去歌厅k
歌。
有一次,一个中年人说要包他的车在外地拉东西,一听是大价钱,他就去了。过了一个月,公安局的警察来了。说他拉了賊賍,一番折腾后,被判八年徒刑。
八年徒刑满出来,他的父母给娶了一个媳妇,过了三年媳妇经不起家暴,他呢,常常把媳妇打的鼻青脸种,他打媳妇,不准出声,如若,就在夜里把媳妇卷在被子里打。那媳妇就偷偷地跑了,一去不复返,留一个孙女他妈吗给带着。一个对生活抱有扭曲心理的人,注定是失败者,他破罐破摔,又和毒犯搅在一起,在五年前被判无期徒刑。他的母亲,那个只会对婆婆恶言相向的女人,她不对老人好,却一辈子对老公唯命是从,对儿子溺爱娇惯,老公让她走东,她便不敢走西,儿子要一块钱,她便不敢给五毛钱。我想,从性本善的根源里说,作为母亲,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历了怎样的难?怎样的苦?怎样初为人母的幸福?然而,由于环境或别的原因,这个母亲没有在孩子心中扶植好自我形象。自己就吃了这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苦果。
为什么用“扶植”两个字呢?
大家都见过树苗的成长过程,从栽种到修枝,从施肥到浇水,有时候浇水过程中就歪了或者长偏了。这时候需要人们去扶植它。植就是用土培好它的树干,这样树才能长的挺拔俊美。
同理,化育孩子也需要修枝和扶植。
三
让孩子在爱的温暖中树立自信
关于家庭,关于化育,关于自信。都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不可缺少的话题。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的一个故事让我一直感慨。
今天,我老生常谈,再把那个女孩和一个母亲的故事分享于此——
一个女孩子,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找工作一直不顺利,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归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鼓励她.......
从去当农村教师被学生轰下台到去打工因为手脚慢而被老板赶了回来。她一直在失败中生活。然而,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别人已经干了好多年了,而你一直在读书,怎么快得了”。
她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一次女儿失败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鼓励她.从来没有说过灰心和抱怨的话。
30岁的时候,女儿凭着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一名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一家自己的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妈妈:“妈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缈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回答朴素而简单“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不论怎样我都爱你——你犯错也好,你失败也好,妈妈都会是你永远温暖的港湾”。
母亲还说:”再说了,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种豆子。豆子种不好,就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就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了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不变的信念和爱,就是最坚韧的一粒种子”。
第二个故事,是我前些日子从兰州回平凉途中听到的——
同学送我到车上,帮着放好东西,还不放心,叮嘱我要安全到家的事宜。又想起妹妹在电话里说,不能和陌生人说话。我牢记在心。
见邻座是一个中年男子,就自顾自地看微信拍窗外的沿途风景。
只听他说:“识字真好”我吃一惊,也吓了一跳,如今还有不识子的人吗?只听他又礼貌地问,您还会玩微信呀?我说,我闲看呢。然后他接了一个电话,他给对方说,他前一天送女儿到兰州一个美术补习班给女儿补美术课,他的女儿准备明年考艺术类学校。
接完电话后他对我说,因为不识字,他在生活中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我听了他真心实意的话,心想,世上,我所遇到的都是好人,我相信,面前这个年轻人也是一个好人,于是,我和他攀谈起来。
他说,他有一儿一女,他的妻子和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村庄,是青梅竹马。十八年前他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不顾家人的反对,入赘到女方家。然后有了俩孩子。可是。媳妇在三十六岁那年患病去世。留下了他和俩孩子,以及岳父岳母五位亲人。
因为岳父母只有媳妇一个女儿,从此,岳父不管家事,沉默寡言地生活着。好在有岳母忙前忙后,帮他抚养孩子。操持家事和地里活,他也轻松许多。
他喝了一口矿泉水,继续说,更重要是他的俩孩子特别懂事,知道他的不容易,从小学到中学都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名列前茅。她的女儿太喜欢画画,他就拼命地打工、种树、养羊,一年收入八九万元,这些钱大都用来供在市重点中学上高中的儿子女儿。因为他的家在平凉最贫脊的一个山塬。
正说着,他的电话响了,是他女儿的,娃在电话里说,她所在的补习班中午吃饭一人一只大鸡腿。他笑的那么开心,他给女儿说,那你好好吃,然后对我说,娃平时很少吃肉。这时我想起,城里的孩子一周就大概能吃一次“肯德鸡”或去“德克士”吃鸡腿、
他的女儿因为吃了一只大鸡腿还要特意地给爸爸说一下。他还给我说,女儿给他说如果爸爸在跟前,她会和爸爸一起吃鸡腿,听听,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我说,真是苦了你。他说不苦,只要孩子有出息,他多苦多累都愿意。
他用父爱的温暖,用男人的责任心。养育了俩优秀的孩子,因为他从小放羊没念书,他拼着今生也要让下一代有一个好的未来。他用爱的温暖让孩子树立自信,让孩子觉得妈妈虽然不在了,爸爸就是精神支柱,就是爱的港湾。
结束语
一位心理学老师对我说:“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化育中来。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化育,缺乏持久而深入的理解,有时候猛然意识到,就赶紧抓一下孩子的教育。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愁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工作和婚姻。而这种忧虑的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只所以这样,是家长间歇性地关注孩子,有了问题就管,没有问题了就不管造成的。”
老师还说:”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所以,“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哈佛积极心理学的名言是:“只要我们有目标,一切皆有可能“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亲子化育,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让我们带着这个化育平台的期望,让我们怀着满满的爱
,让我们一起携手,向生命的更好处,更深处前行。
谢谢大家的准时收听。
2016年8月1日三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