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2007-11-15 13:51:38)
标签:

教育杂谈

 

  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坚持与时俱进、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班主任与家长配合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与家长配合让孩子学会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就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既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面貌等,也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还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中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与父母、老师、同学的接触交流中来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把它作为一个客观的标准而内化到自己心理结构中去,形成了自尊或自卑的形象。中小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环境,用自己的言行来表达心情和处理问题的,所以“自我”是一切问题的中心、自卑心理是自我认识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心理问题。自卑是在一次次的挫折经历中逐步形成的自我否定心理,实际上就是缺乏自信。其具体表现为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在行为和语言中表现出怯懦,自闭和焦虑,容易导致敏感、多疑、退缩、自我挫折,消极灰心,甚至绝望等情绪与心态。

二年级的学生王小军,学习基础差,不善表现自己,不爱言语,难得开一次口,说话声音小的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老师经常被他急出一身汗。他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经常做不完题目。通过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因他年龄小,基础差,曾想让他留级,正是因为父母对他期望低,态度不积极,特别是留级一事,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自尊、自信、自豪是人得以向前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把小军从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他身上焕发出来,所以在我和家长协调好后,采用了以下方法:

 ⑴、认识自我激发自信,让他选择避免失败的行为,让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给他提供进步的机会,帮助他树立目标:字写好、书朗读好、日记记好。

 ⑵、规范自我,培养自信。课堂给他机会,及时提醒他专心听讲。

 ⑶、实现自我,巩固自信。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因为他绘画能力强,就把他办的手抄报,贴在墙报的显要位置上,读书汇报会让他讲天文方面的知识,利用家长每周对他的评价,评选他为“自理小能手”.

二、与家长配合让孩子学会学习。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入学以后,天天都在学习。他们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也能从学习中品尝到失败。有关调查发现,有学习问题的小学生多达55%,而且学生的心理问题80%来源于学习,学习问题是教师、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可以说,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不适应、习惯不良、注意力不够集中、记忆不牢、自信不足、方法单一、技能缺乏,厌学逃学,应考焦虑等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与能力不是教的,而是学的,学习态度更是需要学生自己树立和培养。

刘小茹是二年级的一名女生,她爸爸、妈妈工作忙经常加班,她自小由奶奶照顾,父母很少关照孩子,老人没文化又娇惯孩子,使小茹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上课后有很多不良的行为:如经常说谎,做错事不敢承认,注意力不集中,放学后回家只知道看电视玩耍,没有大人的督促很难及时完成作业。但她喜欢画画,家里的墙上、本子封面、书本子上都是她的“杰作”,为此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捷克教育家夸美斯认为:“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夸美斯的这段话提示我们,对学生良好学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为了让小茹尽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自我激励:给孩子学会自我励的话,“我很漂亮,我很聪明,我很能干,我能成功。”镶在镜框里,并贴上一张她小时侯最可爱的照片,放在她家的书桌上,要求她每天上学时读这四句话,让自己天天充满自信。

——目标激励:树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当一名画家。我告诉她,要实现大目标,必须确定小目标,及时完成作业,坚持写日记,画一副画。每天晚上在家长的指导下填写一下,实现一个目标就画一朵小红花,老师每周和她谈一次话,进行评价。

——正面激励:医学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脑细胞活跃、思维明快,记忆力敏锐。正面激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平时,不管是小茄的作业还是日记,我都要进行鼓励。

——成功激励:自我庆祝。每当达到一个小目标时,就指导她写在目标本上,将自己成功的经过记述下来,将自己愉快的体验描绘出来,说上几句自我鼓励的话,并根据内容画上一幅画。

三、与家长配合让孩子学会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就具有合群的需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形成也是与周边人的交往中实现的,在交往中成熟起来的。亲子、同伴、师生关系构成了影响中小学生的人际经验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真诚、尊重、自信、合作、沟通等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健全人格体系中的集中核心特质。

我们班的晨晨,今年八岁,他特爱接话,老师说上句他就接下句,课堂上常能听到他自言自语,他常常把话说得颠三倒四,手舞足蹈,同伴还没把话说完,他就打断,同学们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为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没少挨爸爸的打骂,但就是不起作用。他自己也因为没有朋友玩而痛苦。像他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存心捣乱,而是由于他的语言思维很活跃,老师或同学的一点提示都会激起他说话的兴趣。通过研究得知,对孩子的这种表现,不能进行强硬的制止,简单的批评,粗暴的打骂,反而要为他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孩子的语言天赋尽情地发挥,满足孩子讲话的愿望,但也要给以适当的指导,交给孩子听话和说话的技巧。

1、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材料

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和家长一起制定教育孩子的方法。(每天晚上上床前给家长读一篇文章或讲一个故事)课堂上给他提供发言的机会。

2 、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利用班级读书汇报会讲想象故事,诗歌背诵比赛,利用早读10分钟,或班会的时间,让他到台前讲故事,或背古诗。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欲望,又树立了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同学们开始喜欢上他了,他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3、教给他谈话、听话的技巧

我向孩子说明,听别人谈话时,应该精神集中,表情专注,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要抢别人的话题。听话时,还应该主动的反馈,与说话人经常交流目光,不停的赞许的点头,表示你在注意听对方说话。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晨晨能够在数学课上耐心听老师的讲课,能按老师的要求,较有逻辑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班级开展的讲故事比赛中,他争得了“故事大王”的称号。

四、与家长配合让孩子学会生活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常常把学生的适应问题和不良行为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质问题,注重的是说服劝解和管理制裁。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很难见到实效。心理教育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分析学生问题行为深层心理原因。不仅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态度问题,也能较为有效地调整学生适应生活的新行为,真正达到标本兼治,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常规方面是这样做的:

——同学习阶段:家长和孩子一同学习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同交流阶段:家长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给孩子指出在以前的生活中做的好的地方,给以肯定和表扬;孩子对家长汇报以前在生活的欠缺的地方,并请求家长的指导;

——签契约阶段:要求家长和孩子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签定良好习惯养成契约书,契约中规定孩子在以后的习惯养成方面需要努力的目标和注明孩子对家庭、对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

——看变化阶段:活动月结束时,家长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我谈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征文活动,学生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我的新变化”征文活动,并由各班将契约书、征文一并收齐,在交流评比的基础上,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校的征文评选,学校利用《家校联报》分期对优秀征文进行了刊登。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生活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与家长配合让孩子学会参与

现在的家长很在乎孩子在学校是否当个什么“官”。其实,这是家长期望孩子参与班级管理、锻炼孩子各种能力的美好想法。这种想法是正确的。我在班级管理上主要是实施了“一日班长轮换制”,对班干部的培养工作从极少数学生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轨道上来,做到班级管理全员参与,消灭“死角”,人人是主人,人人受教育,让他们成为班级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让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践中培养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的个性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在实施之前,我通过家长会和家长通告了我的操作方法,取得家长的认同,取得他们的支持。“一日班长轮换制”是这样操作的:

班级学生按坐次顺序轮流任职,轮到谁谁就是今天的“一日班长”。“一日班长”是当天班级中权威的领导者,负责一天内所有的班务工作,处处以身作责,以一名班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常任班干部对“一日班长”进行监督和管理。

通过实行“一日班长”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一日班长”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工作中加强了意志锻炼和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拥有了自信,增强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一日班长制”加强了相互约束的机制。每个人都有担任“一日班长”的机会,这就使每个学生不仅要管别人,也要被人管,减弱了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事实证明,实施“一日班长”制后,学生间增强了协作精神,减少了诸多学生间不应有的矛盾,加快了转化后进生的步伐。后进生在担任“一日班长”期间,加强了自身的约束力,收敛了坏习惯,在确立目标时构建了“理想的我”,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树立了自信,在各种监督激励作用中,加快了自我转化的步伐,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日班长”工作制又消除了长期存在于学生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增强了“今天我当家”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教师与家长共同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21世纪的教师和家长应立足于先进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我们平凡的工作为社会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基,用我们优良的服务去赢得社会的信誉,用我们无限的爱去启迪孩子们美好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