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为什么出国?真是像他所说“学医,然后拯救像父亲一样的病人”吗?如果这样,那些不为拯救父亲的郁达夫、郭沫若等等,为何统统学医,到后来又通通抛弃医学,难道都是鲁迅立的榜样?
其实这里面很多都是后来无聊学者的解读。对当事人而言,不会想那么多国家、民族大义,他们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得到一份更好的生活,而学医毫无疑问是较为理想的。
当然鲁迅也好,郁达夫、郭沫若也罢,他们天生都不是学医的料。按照鲁迅自己的陈述,在做作业时,随意改动人体结构图,这种做法过于浪漫,搞文学很适合,搞医学那就是杀人凶手。郭沫若有自知之明,留学回来,大哥给他通关系,让他去某医院当院长,他说他做医生就是杀人,宁可饿死,也不从命,把唾手可得的3000大洋给退回去,总算是人生中有骨气的一次。而鲁迅更糟糕,在日本学习半途而废,文凭都没捞到,行医资格都没有,自然杀人都杀不了。
鲁迅现在以文学家名世。但是当时鲁迅官费留学时间已满。在日本弄文学是活不下去的,——后来郭沫若在日本专门弄过一段时间文学,结果穷得一鸟。——而国内文学还是个新生儿,很受宠,所以鲁迅选择回国弄文学,确实是老谋深算,找对了路的。
当然鲁迅并非一帆风顺,刚回国也没人认他这根葱。如果不是蔡元培将他拉到教育部,如果不是钱玄同拉他出来写文章,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永远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员,而少了一个和国家乃至世界捣乱的战士。
鲁迅出了一回国之后为何不再出国?是因为他彻底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这个国家。他的价值和地位只能在这个国家有效。他天生就是一个影子——光明和黑暗都容不得他。不过光明和黑暗也都不能真正消灭他。所以鲁迅在生过得很滋润,死后也得以和孔孟一样吃冷猪肉——虽然断断续续的,这是出于统治的需要,这样起到保鲜的效果,顺应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倒非上供的人有意为之,而是纯属偶合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