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年
(我的著作自序)
青春虽然逝去,梦想还藏匿在不灭的记忆里。
早几年就想写一些关于往昔的文字。常言道,老人只能靠回忆过日子,我虽还未名符其实地进入老朽行列,但也早已年过花甲,现在越过了古稀之年。回想往事如烟,感受颇丰,大有如骨在喉,不吐不快之意,并且已经开了头,幻想着随时间推移,格子越爬越多,积攒起来也像薄薄的一本书。起个什么书名呢?就叫它《流年》吧,现由一家出版社出版。
至于这部拙劣之作的体裁,我想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本上定位于“自传体纪实性散文”。所谓“自传”不是我的本意。众所周知,只有名人才写自传,从政客到各种各样的“星”级人物,反正他们的大名家喻户晓,如雷贯耳。而我呢,实在惭愧得很,语不惊人貌不出众职微身轻地道的凡人一个,没有人会比我更平常,当然不敢冒昧写什么传记,写了也没人会看。我只想把文章按我的年龄增长为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开来,读完它可以或多或少地窥视我至今为止的人生轨迹。我写它们的目的起初不是为了发表,因为它们不具备发表的价值,但它的读者至少有一个人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自己,我也不怕背上“孤芳自赏”之嫌疑。除此之外,我谨把它献给我的家人和挚友,如果从他们里面还能够争取到几位读者,并能在读了之后觉得还有那么一点味道的话,我就心满意足了,并将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快慰。
依我的文才,谁也不可能赏识我的作品,但它的弥足珍贵之处,并不是它的语言文字,它的结构布局,它的故事情节等等,它的价值所在就是真实。说实在的,这里面没有什么绚丽华美的词藻,也没有隐晦艰涩的语句,更没有虚构加工的篇章,它从头至尾都反映了一个真实的我,还有我身边的人,以及我和他们之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再加上我的真实感受。由于是实际生活的再现,你将很难见到其中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同时正是由于纪实,难免对某些事或某些人多有微词。特别是那些人当中,不乏我所熟悉的、关系密切的甚至很亲近的人。这些人大部分都还健在,所以我要恳求所有见过这些文章的人们,若有得罪,请原谅我的“肤浅”,请理解我的苦衷,我将永远感激你们!
我仅有的一点文学方面的知识告诉我,凡是语言文字都属于文学的范畴,而它的狭义概念是指用文字来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体裁有很多种类,比如诗歌小说报告文学还有新闻报导通讯特写等等,我在这里面找来找去,发现自己的文章什么也不是,无奈之下,只有把它归属于散文。好在散文的范围很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局限性和约束性相对比较少。有人曾打比方说别的体裁是长跑,是冲刺,或者是跳远,是跨栏,而散文好比散步,我恰恰就喜欢散步,或者说喜欢漫步,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自己还将它好有一比,它是潺潺小溪,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如泣如诉,有小声地欢歌,有缠绵地低吟,也有凄婉地哀怨,或者是这些声音的共鸣。
历史演变到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象核爆炸一样迅猛地裂变,现代文明成果日新月异。然而,有些东西是任何高科技都无法替代的。譬如,计算机微软技术固然奇妙无比,但它能替一位母亲给她的婴儿哺乳吗?它能再造出一个历史真实的埃及法老金字塔吗?它能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永远不老吗?绝对不行,它甚至不能让我的儿子给我多写一写亲笔信件。人类本身以及人的生活,人的思想,人的内心世界那些纷繁复杂丰富多样的情感,无论什么东西都代替不了。不过,我仍然要感谢现代化的丰功,它使我拥有了一部电脑,并且给我留出来一点空间,并让我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获得了得心应手的写作工具。我一直都用这最先进的文字手段来书写最基本、最原始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诗歌。我哪里能称上什么发表作品的诗人,只是很年轻的时候就想过写诗,歪歪斜斜地来过几首,自己实在看不下去便扔到了一边,倒是过了几十年仍有老同学依然留下了我写的东西,现在才发给我让我大吃一惊。书中的所谓“诗”,大部分全是我退休之后这些年在老年大学读书和作业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武汉常青老年大学诗词班任教之后所作。作品包括:古体诗、格律诗、词、散曲、楹联,以及一部分现代新诗,还有诗话。这些作品中,绝大多数发表在全国性特别是湖北省、武汉市的诗词刊物上面,有一部分被收录于书籍中,如《当代中华诗词集成(武汉)》、《中国当代散曲大典》、《湖北散曲选》、《楚天散曲选》(第二、三辑)等,真有点我的朋友中有人说的“自学成才”的味道。
嗟跎岁月,逝水流年。尽管我们现在都进入了信息时代,但生生息息的生命和由此而蕴涵的爱恨情仇,是人们诉说的永恒主题,亘古不变。我愿用这支钝笔和自己贫乏的经历,不停地溶入历史长河,假以实现多年以来的文学梦想,求得心灵上的“长生”,即自己儿时的曾用名。
我将此文从我的散文中挪至开篇,作为我这部拙著的自序。
二二三年于武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