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老师和我的编后语
(2023-06-06 09:02:46)
标签:
365感悟随笔文化 |
分类: 散文 |
我当老师和我的编后语
退休之后,二一年我从广水移居老家武汉。一回来就想学习文学,学习作诗,听说武汉有老年大学,于是四处打听哪里有文学课,终于报名参加了江岸区老年大学文学鉴赏班的学习,地点在香江路,坐公交需好长时间的,老师是武汉老年大学文学名师吴江涛。但是,一年之后,我方知就在我居住地东西湖与江汉区交接之处的常青花园,也有老年大学。我赶紧到学校咨询,方知竟然有我最爱学的诗词,老师也是名师陈龄彬教授。这时候正值秋季学习结束的时候,江岸的吴老师打来电话,有意让我在第二年春季开学后当班长,我只能婉言谢绝,从师陈老师了。在这里我较扎实地学了四年诗词曲联,写了很多作业,当了两年班长,有了一定进步。
此时,老师年近八旬,时常生病,实在坚持不下去便请了长假。此前他曾对我说:你终究会走上这个讲台。记起他说过的话,我便找到了杨庚寅校长,毛遂自荐请求由我来讲课。校长对我这个“班长”是有所了解的,但对我替代教授仍表示怀疑。我说:我可以做个试验,由学生成为老师,学校完全可以考查我一段时间,亲自来听我讲课并广泛征求意见,不行的话,学校可立即另聘高手。经校长同意之后,我便执教至今,达近十年之久。报名的学生开始约三十余人,后来教室坐下下,换了一个坐六十多人的大教室,学校定位六十,有人想来则报不了名了,说明了老年朋友们对我的教学质量是认可和肯定的。
关于诗词班的教材,原来是一直没有固定教材本的,前任教师每段时间都是开个小清单,让班长事先拿到复印店复制几十份,如讲诗经时就复印《关睢》、《鹿鸣》等,讲楚辞则印《离骚》、《九歌》等,学生每人一份并收取三毛五毛或一块钱不等。据我所知,其他各个老年大学诗词班也没发过统一的教材。我执鞭之后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边讲课边编写教材,事先经精心备课,每节课一讲的内容统一印制发放,每学期即十六节课收取一次教材工本费,内容一样多,几十元费用固定。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可装订成册。四年下来,共八本小册,一年两本成一大册。从二一七年开始,我从边讲边编改为课前装册,发给新生,一至四册,好厚几大本啊。在第四册的末尾,我写了《编后语》,对有关事宜作了说明,对各个方面表达谢意。全文如下:
编后语
《老年大学中华诗词课程(试用教材)》第一至第四学年的讲义,现在已全部完成了。试用教材是我于二一六年秋季武汉常青花园老年大学开学之前的暑期开始编写,开学之后又利用假期陆续编制,持续四年时间才最终完稿的,并边写边教学,直至每年两个学期,四年共八个学期累计一百二十八讲。当时,前任授课老师陈龄彬教授因身体因素不能继续讲课,囿于他之前曾鼓励过我能登上讲坛,于是我请见老年大学校长杨庚寅先生,申请暂时接任诗词班教师一职,获得批准。因为此前本校和其他老年大学都没有发给学员统一教材,常青是由学员自主购买《唐诗三百首》、《唐宋词格律》等书籍,我便才开始尝试编写教材,完成第一学年三十二讲的讲义稿之后,呈老年大学教务负责人审核。依教材教学期间,学校领导曾多次现场听课,并召见部分学员座谈征求意见,在确认学生没有大的意见并对教学内容与讲授比较满意的前提下,我才逐步完成第二至第四学年的教材编写。同时,诗词班报名学员由第一学年二十人左右增至六十人,教室也改迁至较大的第三教室。
编写试用教材的参考文献是大量的文学与古典诗、词、曲专业书籍(见《教材参阅文献》),其中重要著作之一是当代学者马积高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于海洲先生的《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赵义山生生的《元散曲通论》,特别要感谢我师从六年的陈龄彬先生,还有他执行主编著述出版的《诗词曲联写作教程》。大量的文学著作是我完成教材的主要依据和巨大帮助。
如前所述,我编写本教材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同时除了阅文学文献之外独立完成编排整理,打印成书,因此,错误和谬误是在所难免的。实际上,有很多语言与文字方面的缺憾,是在讲课时才发现或由学员指出,才修复完善的。所以,我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学生,我的同行,我的朋友们以往对我的批评与帮助,以后也仍可以进一步纠错改正,我会进一步感谢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