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坝的日子
文/朱岚
这一路,没有惊心动魄的救援,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没有泪如雨下的面庞,有的却是让人痛彻心扉的“地震后遗症”,它的杀伤力仍然那么巨大。
进入汶川的坎坷之路
汶川,别哭!这是地震发生后,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专门为汶川而创作的歌曲,他想用振奋人心的旋律鼓励这座废墟中的城市,挺住脊梁,坚强地走下去。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地震后,社会各界以不同的形式把爱心和温暖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了汶川。而我,一个记者,很幸运,能用笔和话筒,通过另一种形式去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去为那里尽我的绵薄之力。
带着那身已经辗转于几大地震灾区的行头,我和3位同事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出发了,我们此行的终点就是――汶川。
汽车一路狂奔,搭档李东坤在车里搬弄着他的手指头,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从成都到江油开3个小时,江油到平武4个小时,平武再到松潘4个小时……按照他的保守估计,我们至少要开13个小时才能到达汶川。
13,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我坦言我不是唯心主义者,可是自从上次夹金山遇险,我顿感天灾人祸,变数太多,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一路上,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中午1点过,我们进入了平武县境内。一路上,道路抢修人员的忙碌身影不断出现,交警的温馨提示也不止一次。脚下是坑洼不平的道路,而头上就是飞石随时滚落的山崖,虽然我们身经百战,但仍小心翼翼,一路上走走停停,颇为艰难。就在到达南坝镇的时候,我们前行的步伐再次被中断,当地一所中学在地震中垮塌,遇难学生家长集体讨说法,这一等就不知是何时才能通车了。交警让我们打道回府,明天再来;或者多花5个小时绕道青川。面对几种方案,我们左思右想,最终选择了等待。带着好奇心,我和两位同事冒着小雨走进了南坝镇里,处处都是垮塌的房屋,还有褪色的废墟,在雨水的浇灌下,显得那么凄凉,就如同那些家长的心。
在百无聊赖中等待了4个小时后,我们又上路了。我们不敢奢望当晚就能到达汶川,松潘就成为了我们的中转站。繁星点点的夜晚,白色的帕拉丁孤独地前行着,我们已经睡了、醒了不知多少回,可是两位男士,仍然强打精神,踩着油门,让车子一刻不停地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
晚上11点,我们终于到达了松潘,一座很美丽的古城。而她的美丽也是在第二天醒来时我才发现的,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里与众不同的异域风貌,在这儿短暂停留半天,我们一行四人做了4条稿子后,又马不停蹄地上路了,向汶川进军。
同样是弯曲和坎坷的山路,同样是山体严重滑坡的悬崖,或许,对于这样的场景我们已经失去了兴奋,已经变得麻木,车子的速度很快。带着些许的疲惫,下午6点,我们到达了与汶川相邻的茂县。河边上,一顶顶蓝色的帐篷成为这里的醒目标志,城里的所有百姓都住进了帐篷里,过着想也没有想到的帐篷生活。
老百姓什么时候能住进条件稍好的活动板房呢?这是我的疑问,也是令当地建设规划局一筹莫展的棘手问题。通过采访调查,我了解到,这里的活动板房缺口高达3万套,目前到位的板房尚不能满足全县教学用房,更别说医疗和百姓住宿用房了。在茂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众志成城,共渡难关”,不只是一句轻松的口号,其中的艰难让人难以想象。
拖着疲惫的身躯和沉重的心情,晚上8点,我们终于抵达了终点站——汶川。
理县遇险记
长这么大,我只去过汶川两次。时隔半年,却是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心情。我不是个易于感伤的人,但是心情或多或少有些沉重,这份沉重,我想多半来自对受灾百姓未来生活的那份担忧。
都说家是避风的港湾,而他们的家都被摧毁了,未来的家又在哪里呢?两天前,我还在成都的家里吹空调,玩电脑,而这里的百姓却过着艰苦的帐篷生活。走进他们,去感受他们感受的,才能真实地记录一切,我想,这是一个记者应该做的。
带着那么一点点自以为崇高的觉悟,我和李东坤被派往了受灾同样严重的理县。这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县城,狭小的甚至没有地方搭建活动板房,城里人临时搭建的帐篷都是“接踵摩肩”,街心花园,小区绿地,学校操场,都成了理县人民理想的栖息之地。而就在理县,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地震重灾区,我的采访经历再次被丰富。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从当地干部那里得知,国道317线是从马尔康进入理县、汶川的生命线,而理县境内的国道317线高家庄路段就是这条线上的拦路虎,一边是直立的悬崖峭壁,一边就是水流湍急的杂谷脑河,原本宽阔的道路被山上滚落的巨石损毁而塌陷,变得异常狭窄,而且这里飞石不断,凡是路过的司机无不谈之色变。为了确保生命线的畅通,当地交通部门于当天对这一段截河改道。
带着兴奋的采访心情,我站在了尘埃四起的道路上,身后四台大型装载机在把山上滚落的岩石填充到河道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时地抬头望望陡峭的悬崖,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性和必要性动作,而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我们也被要求这样做。可是,防不胜防,飞石还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就在我聚精会神组织出镜台词时,一个拳头大的石头不偏不歪地砸在了我的左脚上。
我的惊讶不是来自于疼痛,而是终于体会到了次生灾害果然名不虚传而发出的。来无影去无踪,飞石以人们始料不及的加速度制造着恼人的地震次生灾难。我是幸运的,可是曾经就有人没那么幸运,在这儿遇难了。地震如狂风肆虐般,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大地苍生,而风过后,却留下了这么多的后遗症,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一年,还是永远,在灾难面前,我们很渺小、很无助。而这种感觉,在随后的几个小时更加明了。
在理县广电局那间帐篷办公室里,我和李东坤佝偻着身躯,完成了在理县的惊险之作。由于网速特别慢,传完稿子都已经1点过了。在男女混居的白色帐篷里,我终于让劳累了一天的身躯得以伸展放松,而心却怎么也舒展不开,冥冥中仿佛有什么要降临。我不是先知,但是行走于灾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
在一阵犬吠声中,我感觉我渐渐入睡了,睡意朦胧中,忽然被一阵喧哗吵醒,而我也迷迷糊糊地挣扎着一跃而起。“地震了,地震了,好响啊?有点凶哦!”仿佛这是我的梦,一个让我醒来后心跳加速的噩梦,可是人们的声音清楚地告诉我这不是梦,余震就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下,一场4.6级的余震(第二天查四川地震台网得知的)。和人群一起跑出帐篷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的念头一下闪现于脑海,我想这是每个记者的本能反应。可是四下漆黑,除了头上的星星知道又发生了什么样的灾害外,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是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未来的某个时间,又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们不会知道的。我们只知道尽自己所能,远离灾难,让正常的生活来的早一些、再早一些……
被“骗”入孤岛
在理县呆了三天后,我们回到了汶川。设立在县城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新闻中心是我们的大本营,也是各路媒体记者的工作室。白天这里鲜有记者身影,可是到了下午5、6点,尤其是晚上,这里就热闹开了。各种精彩的、及时的、感人的稿件都是从这儿发出去的。而这个新闻中心其实就是汶川一个酒店的大厅,地震还保留了一点点仁慈,没有摧毁这栋建筑,让记者们有了一个简易的办公室场所,也让我们还有电可用,有网可以上。我们采访的部分选题也都汇集于此,再由制片人发出。那天,我和李东坤接到了前往银杏乡桃关村采访的任务。
出发前,我们就已经得知,桃关村在这次地震中受损极为严重,由于地少人多,耕地面积小,这里的灾后重建工作极为困难。一大早,我们就上路了,过了隧道,地震的残酷和无情通过滑落的山体、凹凸的道路折射在我眼里,一路上仍然是道路抢修人员忙碌的身影和装载机挖掘机的轰鸣声,跨了就修,蹋了就填,堵了就通……对于道路抢修人员而言,这似乎已经形成条件反射,日复一日,持续了近2个月。
桃关村就位于这样的萧条景象中,四面环山,地势低凹,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让其中的几个组变成了孤岛。前后两条进入村子的道路都被山上滑下来的岩石堵得严严实实,村干部急切地希望我们进去报道一下里面的情况。遥望了一下即将行走的道路,哦,其实这里根本没有路,我们要走的就是一截长长的高低起伏不平的斜坡,这斜坡由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而且是松动的岩石堆砌而成,斜坡与河面形成了150度左右的钝角。
我们就这样攀越行走于其间,一边小心翼翼地试探脚下的石头,一边抬头仰望警惕山上是否有飞石。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老人家的“杰作”让我有了生平的第一次探险。
来的路上,村干部就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了地震发生时这里的故事,我问他们,村民们的救灾物资怎么运进去,他们告诉我,就是从这样的石块上一点点背过去的。我感慨,他们真的是很坚强。半个小时后,我们总算到达了村子里,双腿很酸,估计是不断地攀越又不断地下坡造成的。
刚进了村子,眼前除了一栋栋背地震摧残的面目全非的农家建筑,我们没有碰到一个人。不是还送救灾物资进来吗?可是这里人都没有啊?看见我们满脸问号的模样,村干部说,地震后,这里的村民就陆续转移出去了,我们还是来这里采访的第一组媒体记者。
原来如此,这里荒无人烟,明明就是个孤岛,那我们此行的意义岂不是大打折扣啊?正郁闷着,前面的大路上迎面走来了几个村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从温江的安置点回来的,坐了很久的公共汽车,然后穿越了我们穿越的那条“鬼斧神工”的道路,历经千辛万苦,唯一目的就是回家看看,尽管家已不像家。故土难离,这是我采访这些人后最深的感受,祖祖辈辈都在这儿生活劳作,世世代代都在这儿繁衍生息,曾经热闹的、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村落,就这样变成了没有人烟的孤岛,村民们的心在流泪。未来怎么办?接下来有没有什么打算?我的问话让村民们一时语塞,只有他们的眼睛还有眼睛里的泪光向我诉说着他们心中的那份失落。
这是我在汶川的最后一次采访,一次被“骗”徒步进入孤岛的采访,它给我半个月的汶川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离开汶川的那天早晨仍然细雨纷飞,老百姓又开始了一天的帐篷生活、养路工人又开始了一天的清扫、抢修人员又开始了新的道路疏通工作、人民子弟兵又开始搭建新的活动板房……汶川、理县、茂县,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他们都在为重建家园努力着,挺下去,未来的路就在脚下,在那里我看到了曙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