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伤痛,更有感动

(2008-06-19 21:01:46)
标签:

天府广场

伤痛

灾难

众一

生死考验

都江堰

分类: 512大地震

有伤痛,更有感动

文/杨蕾

 

    6月12日,距离5·12地震,整整一个月。

    回过头来才发觉,惶惶不安的日子、一方帐篷的日子、和衣而睡的日子、关注余震的日子,都这么着,过来了。

    生活,依然在继续。只是不知道,在这样看似规则平静的生活里,有着多少人夜阑人静时,在细细数着伤悲?会有多少孩子,在镜头的灿烂笑脸背后,在背井离乡的远方学校里,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父母。

    无奈,可又能怎么样呢?灾难,活着,也许已经是上天最好的恩赐。

    从512到现在,不知道自己哭了多少次,为灾难的无情,民族的大爱,还有那些素不相识的、无辜的生命。

    永远也不会忘记,陈坚的坚强、林浩的勇敢、郎铮的懂事,还有天府广场上万众一心的那一声声呼喊:“四川雄起”……

    太多感人的故事震慑人心,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记者真实的记录,他不同于任何一次有策划的煽情,也不是教科书的宣扬,他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在危难当头迸发出的胆识和力量。

    灾难面前,我们痛心,新闻面前,我为我所在的这个集体感到骄傲。

    真的,那是一种骄傲,当我看到我的同事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回的第一手资料,我知道,在这背后,他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甚至泪水。

    牟航、潘猛、姜小军,在地震发生后就一直驻扎北川;刘梅、张昊,在小岗剑的生死考验;王雪菲,唐家山堰塞湖发回的连线报道,几乎每10分钟就是一次;吴晓鸥,扯着绳子翻越死亡谷,一边爬山一边为自己鼓气加油……我无法一一细数,因为这样的事例真的太多。

    我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敬业精神,打心眼儿里佩服。有时候都在想,自己也做过记者,换作我,在那一刻会是怎样呢?

    以前喜欢和别人开玩笑,说当和平年代的记者没有记者的感觉,因为拍到的几乎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社会百态”。很明显,这次则是一次战争,没有硝烟,却是全民总动员,与时间赛跑,和灾难抗争。

    记得5·12那天,男友和他搭档连夜赶赴都江堰进行采访,我很担心,几乎每15分钟就给他通一次电话。当他们赶到都江堰时,他主动给我打来了电话,电话里是这么说的:“我到都江堰了,你们台也在这里,8组记者,还是领导亲自挂帅,你们才是NO.1!”

    有人说,一个人的事业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他所在的是怎样的一个团队,我为我所在的这个团队感到骄傲。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下午2:28分举国默哀,当时我正在做直播。当汽笛声、警报声响起,我们整个直播间的人都起立,之前没有商量过,而我们的画面还正在播放着天府广场的直播,其实我之前曾有犹豫,担心信号中断会不会突然切回直播间,而我站着的话,画面只能现出一半的脸,可是当默哀时间真正到来,没有犹豫,大家都很默契地起立。3分钟以后,贾老师给我递进稿子,我看到她哭红的眼睛,那一刻,怎么说呢,我觉得我们团队充满着人情味。是的,我们是新闻人,需要冷静,需要客观,需要保障直播的安全,可是我们首先是有着真性情的人。

    由于身体的原因,我没能到前线,可以说这是我的遗憾,而这样的遗憾也着实让我汗颜,没有到过前线,我甚至觉得以前的两年记者的经历都是白搭。所以说,让我说感想,真的很惭愧。作为一个新闻人,我的感触仅仅限于直播间所看到的新闻,这样的感触不如前线记者来得深刻;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于民族大爱的感触似乎又过于平庸;作为一个主持人,作为团队的一分子,我只有努力作好每天的播报,所以在生病的时候,有些同事会担心我的身体,问我是不是需要多休息,我想说其实我做的已经是最轻的活儿,同事们都很辛苦,让我在家里躺着我也难熬,如果身体允许,我还会主动请缨到前线去。

    这些都不是假话,当你身处其中,你就会感到一种力量,也许是精神力量吧,支撑着你,不会倒,至少,不愿倒下。

    而这一份力量,来自我们的团队,我相信这种力量也感染着他们每一个人。有时候我在想,前线的可爱的同事们,在又累又恐惧的经历背后,一定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爽”,对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