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访谈--见证:这就是爱

(2008-06-20 19:07:09)
标签:

访谈

汉子

生死大营救

本公司

见证人

杂谈

分类: 512大地震

 

记者访谈--见证

这就是爱

记者访谈--见证:这就是爱

 

  这幅照片还能打动你吗?有人给照片取了这样的名字:“让妻子体面地走”。照片的汉子姓吴,绵竹人。他对妻子的爱,自私而无私,让人感动。

  还有一位江苏汉子,名叫陈光标,被誉为“中国首善”,在得知地震消息后,把本公司调往北方的工程车全部调到四川灾区,与部队一起参加生死大营救,大爱无疆,真心真意。

  今日《见证》,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毫不相干的汉子,见证人间真爱。

记者访谈--见证:这就是爱

 

  讲述人:王夏\李清

 

有钱没钱都要爱

文/王夏

  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带她回家,要给予自己的妻子死后些许的尊严。在中国地震后的混乱中,这名男子坚持认为妻子不应该遗弃在那些尖利的碎石中。

  这是英媒体5月17号在四川绵竹汉旺镇上拍到的一幕,照片经互联网流传之后,打动了无数人。

  2008年6月8日,端午节。我们从汉旺镇公区医院出发,顺着汉旺往绵竹方向行驶三公里左右,在兴隆镇路口左传,再经过500米的小路来到广平村三组,找到照片中的男主角--45岁的吴家方。带路的老乡告诉我们,这,也是当初吴家方骑摩托车背妻回家的路线。

  我们在整洁干净的院子里听着这位情深义重的好男人讲述他和妻子石华琼之间相濡以沫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杯白开水。

  在吴家方眼里,妻子石华琼是最好的妻子。

  在吴家方眼里,妻子是一个很贤惠的人。每天在他打工回家的时候,饭总是早早做好了;每天的开支,她都会仔细地记在账本上,即使只是花2元钱买了一把白菜;每次离别时,她都会叮嘱丈夫:“做活路把戏点。”5月12日,他们最后一次离别的时候她也是这样叮嘱丈夫的。

  在吴家方眼里,石华琼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因为她之前在大队里代过课,而且在每年粮食换季的时候,她总是能提前做好准备该买什么肥料。于是,吴家方只按照妻子安排照做就是了。

  在吴家方眼里,妻子是很漂亮的女人。她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即使在遇难那天出门到汉旺镇去充手机话费时,都是洗了头再打上摩丝,照了半天才肯出门。

  在吴家方眼里,石华琼是一个应该被惯着的人。她家5姊妹,其他4姊妹只能吃面的时候,她父母却给她开小灶给她吃米饭。吴家方说,父母都那么惯她,他更应该惯她。于是,他从来不让石华琼出门打工。即使他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干活,却担心石华琼会不会跑到地里扯草晒着了。

  在吴家方眼里,妻子就应该在家养养家畜、打打麻将,街上什么流行她就该有什么.永远享受自己的珍重和呵护。

  5月12日,看到结婚22年的妻子仍旧静静躺在废墟里那块最高的预制板下,吴家方跪下来,在妻子身边点上蜡烛,烧了一叠纸钱,放了串鞭炮。然后,他扶起妻子,用一双大手替她洗净脸上的尘土,慢慢理顺蓬乱的头发,给妻子穿上她最喜爱的衣服,用围巾包住她的头。旁边忙碌的武警战士都看着他,有人泪流满面,他没有哭,他对妻子说:“我带你回家。”

  几个武警战士帮他把妻子抬上摩托车后座,用绳子把他和妻子的上半身紧紧绑在一起,妻子双手交叉抱住他的身体。他发动摩托车,踏上了回家的路。这段路,以前只要十分钟,这一次,吴家方却感觉像一生那般漫长,路上都是瓦砾、人流,他小心翼翼地驾着车,唯恐颠簸了妻子,妻子还像从前一样紧紧地搂住他,搂住他的腰杆,把脸贴在他的背上,但是,他再也听不到妻子的笑声,再也感觉不到她的呼吸与体温,她的腿是那般僵硬,手是那般冰凉。

  回到家里,吴家方用准备建新房的木料,亲手给妻子做了一副棺材,安葬在离房子20米远的麦地里,每晚睡觉,他的头都朝着妻子的墓地。他说:“我把她埋在那里,就是为了白天黑夜能够看到她。”

  在妻子的坟前,吴家方把妻子生前所有的东西都烧给了她,只留下了一个女士挎包,挎包里装着一条项链,那是石华琼40岁生日时,一个疼爱妻子的丈夫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个低收入的农民花300块钱送给妻子的礼物。

  吴家方还告诉我们,等到一切过去,他重建自己家震坏的平房的时候,首先要把妻子的墓再修大一些,修漂亮一些,因为"她是我爱人,活着死了都是我爱人,我要像当初耍朋友时对她承诺的一样,不让她跟着我吃苦"。

老婆你再抱紧一点

前面的路还很颠簸我担心你跌落

你要像从前一样紧紧地搂着我

搂住我的腰杆

再把脸贴在我肩膀

老婆你再抱紧一点

让我感觉到你很安全

我是你的男人是你今生今世的依存

我的胸膛是你的天堂

我有足够的力量和温暖

 

  在绵竹采访吴家方的同一天,路边一个横幅引起了我的注意"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免费为灾区人民提供拆建服务",这个黄埔集团是我在报上看到过的"512大地震首支民间机械工程救援队"吗?这些正在现场平整土地修建活动板房的挖掘机是属于他们的吗?那么那个组织这支队伍的民营企业家陈光标会在这里吗?他会不会还在一线参与救援或者继续留在四川捐款捐物呢?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我几经辗转,联系上了被网友们称为"标哥"被温总理当面表扬的"中国首善"。

  6月9号,我们赶到锦江宾馆找到"标哥"商议拍摄方案时,他正在接受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期间,他的手机响了几次,全是邀请他去做报告或者当嘉宾。看来,此次陈光标千里驰援的事迹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镜头讲述他的故事,有点考手艺。

  正当我望着手中网上下载的大摞资料发愁时,标哥又递来了几张光盘,告诉我们:这是他5月14号进入灾区一路抢险的视频资料,顿时我觉得做节目的难题有了很大转机。

  最后决定:把陈总请进直播间,让他通过插片看图说话,自己和主持人聊聊他的故事。在这之前,我们只需拍摄一条简短新闻引出这个人物就OK了。于是,6月10号,我们再次来到了绵竹,来到了陈光标黄埔集团的援建工地上。这天这里还即将举行一个捐赠仪式--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的几个同胞向标哥索求的几台挖掘机、200台电脑、一所希望学校基本到位。

  陈光标将自己从江苏带到绵竹的11台挖掘机其中的两台现场赠送给了金川同胞,用于打通汶\理\茂县的"生命通道"。他说,目前他分布在四川各个重灾区的60台大型设备都不准备再带走了,眼下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完后,统统捐给当地政府。我们了解到,这60台机器包括推土机、挖掘机、吊车等等,每台价值几十万,其中有两台每台上百万,60台机械每天烧汽油的费用就高达10多万,这还不包括他们换掉的30多个轮胎--每个都值6000多块钱......

  在6月11日晚上的直播节目中,陈光标早早地就来到我们办公室等候了。他没有吃晚饭,因为他说怕影响录影效果。我们注意到,他是独自乘坐出租车到的武侯祠大街。9点,访谈开始了,与主持人小雪一起讲述:

  5月12日下午3点半,江苏黄埔集团董事长陈光标从成都的朋友处得知,1小时前,汶川地震造成都江堰、北川等震区大量的房屋倒塌。他在董事会上,紧急部署,决定千里驰援救灾。为什么陈光标的反应如此之快?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黄埔集团,开展废旧设施爆破、建筑拆除等业务,就是跟废墟打交道。陈光标判断,一片废墟的震区,急需具有丰富拆迁经验的人员和大型专业设备。

  当晚不到6点,一支特殊的队伍向着汶川方向出发了。14日凌晨3点,辗转30多个小时、驱车1000多公里后,队伍到达抗灾一线都江堰市,成为全国首支到达地震灾区的民间工程救援队伍。

  陈光标来的正是时候。救灾初期,大型救灾机械急缺,60台工程车在现场大显身手。在都江堰市,陈光标留下了大约20台机械车和40名操作人员,大大加快了官兵的救援效率。都江堰、德阳、绵阳、汶川……北川中学,1000多个孩子被埋在废墟下,人们在现场疯狂搜救,寻找残存的生命蓓蕾。陈光标和他的救援队也加入战斗,救出了131个孩子,他亲手救出了12个。

  灾情发生后,陈光标不仅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了560万元,还随身携带了20万元现金和200万元支票,发放给沿途的灾民。

  面对镜头,陈光标还回忆了自己童年的贫困和商海的历练:1997年,创业伊始,收入不到20万元,即拿出3万元资助一位白血病患者;1998年,公司盈利不过60万元,却拿出30万元为家乡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去年,捐出超亿元的善款……

  十多年来,陈光标积极投身慈善和公益事业,由其捐出的款物累计已达4.75亿元,受其资助的人数早已超过20万,其行善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就在上个月,他又以1.8亿元人民币的年度捐赠荣膺“中国首善”称号。

  节目进行之中,有不少观众打进热线对陈光标表示钦佩,感谢他为四川人们、为慈善做出的贡献。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位企业家都应该勇担社会责任,因为我们每赚的一分钱里,都有人民和国家的股份。”

    陈光标最后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