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咏叹
文/张健祥
不知是谁说的,大意是说:哪都可以去,但就是不能随便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作为《在路上》的执行主编,我有幸成为书中所有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并认真阅读了每一篇文字。感受着同事们一年来的酸甜苦辣,我的心情也非常复杂。
2007,一路走来,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累。虽然说“累并快乐着”,但累就是累,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疲惫,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没有自信、乐观的表情。一位“过来人”也在问:你们怎么了?真那么忙、那么累吗?是的,真的就是这样。要不是编者刻意加糖,几乎每一篇文字都可以滴出苦水来。
在频道第一本《在路上》的前言里,我们说:“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在路上”的感觉!我们还说:在路上,会看到很多风景,感觉真好!但是,前面的路,越来越陡峭,越走越辛苦。我们既不能停下来,更不能往回走。怎么办?别无选择,只能往前走!在要求我们的年轻人奋力前行的同时,频道确实要好好想一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想出一些好办法,让大家少一点累的感觉,多一点快乐的味道。
SCTV-4差不多是SBG最大的一个节目生产部门,但是在“万恶之源”――收视率的逼迫下,我们的主打栏目、主打人员都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集团把收视任务分解到频道,频道又分解到各栏目,并严格考核,和经济挂钩......如此这般,从上到下,层层加压,票子有损失不说,面子问题也很重要,频道上下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频道的主力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人说:80后没追求。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没心没肺”、“没有远大抱负”的80后“后生”。是他们立足当前、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推动着我们的频道不停运转。但借用一位同事的话说:“有时我有些怀疑:我们会不会成也‘埋头’,败也‘埋头’?我们是不是太计较、挣扎于每天的收视率是第一还是第二?”其实,在埋头苦干、勇往直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骨干人员,不时跳出“磨道”,站在圈外看看天、看看地,看看风向,到外面去充充电,进而由观察到思考,实现思想的升华、整体的提升。
在频道开办之初,我们提出“以时长换影响”,通过《新闻现场》的扩版,使sctv-4迅速在成都站稳脚跟。但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的经验放到今天,就暴露出了缺陷。按照“短板理论”,用木板围成的一个水桶,到底能容纳多少水,并不决定于最长的木板有多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加大水桶容积的最简单办法,是补齐那块短板。但我们适得其反,不断加长“长板”,把《晚报十点半》拉长到80分钟,把《630新闻现场》拉长到100分钟,造成品牌栏目的“过度开发”,使品牌栏目在扩张过程中增加了水份、降低了品质。
从频道整体来说,新闻资讯频道以民生新闻为主,内容构成单一、节目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频道的竞争力。因为节目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一有大事发生、好剧播出,观众就转身而去,收视率立即“打摆子”;因为频道内容构成单一,无法满足观众多方面的收视需求,观众不可能从头到尾守着你这个频道看。
因此,从栏目内容定位、频道内容拓展开始,节目调整势在必行。一方面,我们应当让一些非民生新闻栏目,如《全天报道》、《750大搜索》,回归自己的内容定位,与民生新闻有所差异,另一方面,纠正对品牌栏目的“过度开发”行为,适当缩编几个大时段的新闻栏目,如《630新闻现场》、《晚报十点半》,腾出一些时间和人手,开办一两个服务性、互动性、资讯类节目,突出有用性、必看性,让新闻资讯频道节目品种丰富起来,节目品质有所提升。
当然,节目调整也许会带来收视率的暂时波动,但不调整,我们就不可能轻松前行,保持“领跑者”的相对优势。
除了丰富节目品种、提升节目品质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频道策划机制,加大策划力度,抓住时机做活动,通过活动策划、节目策划、营销策划,扩大sctv-4的社会影响力。
在sctv4影响力的感召下,顺利地开展工作,自豪地生活着,充分享受到工作、生活的乐趣。这是sctv4人在路上的愿望,也是大家的“简单心情”。尽管我们还会说累并快乐着,但心情大不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