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ctv-4杂谈 |

感谢我的2007
张漓春
写下这样的题目,不免让我想起和同事时常说笑的那句台词“感谢SCTV4,感谢领导,感谢同仁以及感谢支持我们工作的各位被采访者……”虽说是玩笑,其实想起已经成为过去的2007,我脑子里真的就只浮现了这样的两个单词“感谢”
一、感谢泪水
我不否认,我是个很容易流泪的人。可自从工作之后,回首那些洒泪的日子,细细一数,居然都是自己沉浸在了新闻故事当中。
从2007年,从年初一位从大巴山里走出的山村教师到年底在阿坝州福利院的畸形女孩。这一年来,我被这些原本和我素不相识的人牵引着,陪他们落泪,陪他们欢笑。新闻生活好象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里的一部分。
哭得最厉害的那次,是面对明川。这个全身畸形,甚至无法坐立的明川,心愿却是想跳舞。其实,我时常会觉得自己厉害,因为一般遇上感人事的拍摄时,我还是很容易在三五两句之后,引出人家的泪水。可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这样的女孩,竟然会在我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之前,将我的泪水“招惹”了出来。
果然,想起领导的话,感人的新闻,只有把自己感动了,做出来的才是好新闻。所以,在文稿室打出这篇新闻的题目《想飞的人生》时,我几乎连想都没想,上下两集的故事,一气呵成。最后波哥在审片之后一句“出彩了”,我的心里“咯噔”一响,一块大石落在了地上。
那些曾经让我流下泪水的故事,我“很坏地”想努力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和我一起流下落泪。感动着你我的故事,我们会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生活。
二、感谢不平
在2007年的采访中,遇到过不少让自己忿忿不平的事情。可作为记者,很多时候特别是在个别的纠纷事件里,你只能用一双客观的眼睛去记录去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可在07年最后一个月,我遇到了一件让我久久都不能平静下来的寻人故事。
一位拖了患病身体的母亲,卖掉家里的所有收成。来到成都,寻找19岁的儿子,她说儿子半年都没有音讯了。寻找的过程自然是艰难的,成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风餐露宿近半个月,到我们见到这位母亲的那一天,一个好心人的电话,让事情有了转机。
儿子在双流九江的一家皮鞋厂当保安。又是几经周折几经漫长的等待,当19岁的小伙子出现在自己木亲眼前时,麻木的表情还责备着她:“你来做什么?我不是好好的吗?我就是没啥事,才没跟家里打电话,我懒得打!”
桀骜不驯的态度,看着母亲不屑的眼神,这大概是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经历的过程。而母亲的护儿心切,一见到儿子这样的表情,连忙拉我到旁边:“你们就回吧,他也没啥事了,谢谢你们!”尽管我的心理充满了不平的情绪,但我还是在这位千里寻儿最后得到这种回应的母亲的劝说下离开了。
回台的路上,我和搭档张灵一直在替那位母亲不值,“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真恨不得煽他一耳光”。张灵也忿忿地说。说实在的,我们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制作完了这期节目。下班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我拿出电话拨通了那个最熟悉的电话号码,我说“妈妈,你吃饭了吗?…”
被采访者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有时从这样的影子里,我们可以审视一下生活中的自己。感谢这次不平的采访经历,让我从一个妈妈的身上切实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三、感谢微笑
当2008年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天府广场上冉冉升起时,我站在旗杆之下,面带微笑,在心里说着“你好,2008!” 。
我回头,笔直地站在天府广场上的市民们,也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而之后,我采访元旦升旗仪式的升旗手龚子磊时,他第一次对着我们的镜头露出了笑容。并且说“我每次升完旗,脸上总会不自觉地带着笑容。”
之前第一次采访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彩排,我的心里一直打鼓。因为之前从来没接触到过类似的稿子,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新闻做得好看并且有意义。后来经过波哥点拨,从SOS儿童村准备去看升旗仪式的一个家庭出发,于是,一条不同与其它兄弟台的升旗故事出现了。
那个晚上,我几乎比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还要紧张。
31号10:00到儿童村拍孩子们的睡前情况,再返回台,中间还做了条小小的“渣稿”。凌晨四点半再去接儿童村的孩子们到天府广场,一切在按计划进行。可就在快要升旗之前,还是出了点小小的意外。家庭中8个孩子,最小的卓姆突然说自己不是很舒服,想走出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去。这轻轻的一挤,小小的个头就淹没在了人海里,蔡居东在拍,我在采访旁边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喊出声,她就不见了。而此时距离升旗仪式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我冲出人群,在人堆里大声喊。还好,卓姆只是为了找他“妈妈”,此时“妈妈”真在严厉的对他进行着批评,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升旗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结束了。龚子磊微笑着,我也不由的跟着这位大帅哥一起笑。付出总会有收获,美丽的2008年,我微笑着迎接你的到来。
在我的不断感谢中,2007年就落下了帷幕。这些我需要感谢的事件,都将成为我2007年最宝贵的财富。2008年来了,我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有更多更多的感谢伴我成长,让我和我的同事迈出更坚定踏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