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茶坊 |
转型的困惑
文/XG
新闻的背后是故事,故事的背后是真情,
听《现场故事》,品百味人生。
--《现场故事》宣传词
从五月起,《新闻现场》抽调一批记者,做深度报道《现场故事》和《现场调查》。从突出快捷、现场到真正意义上的真情讲述、深入调查,这是《新闻现场》新跨越的尝试,同时也给“跑新闻”的记者们带来自我超越的机遇。转型是需要的,但也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说选题的寻找和确定、故事的结构和讲述方法等等。
目前,我们看到的“现场故事”、“现场调查”,最大的问题是:
2、情深程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的真情讲述,当然讲的是作为个体人的情怀,包括喜怒哀乐,包括生活的无助、命运的无奈等等。都说“情到深处最动人”。为什么?因为情之深处,即心灵深处,是超越一切的人性。在人性层面上,无论是总统,还是“贱民”,都是共通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我们的真情讲述,一定要充满人性关怀,把每一个主人公都当成人(包括活宝李小龙,包括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实在厌烦他,就千万别碰他),关注特定生活环境、某些事件中的人(特别是个体的人),关注并放大某些体现人的情感心理的细节和情节--所谓具有表现力的片段;如果抓住了,就要充分展现,不要吝惜时间。
一向认真、刻苦的小记芭藜,此前就做过很多真情讲述,《哭娃毛毛》曾感动过许多人,但做起现场故事来,芭比说她感到有些困惑。在她的博客里有篇感悟随笔,我们把它转贴过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能把自己的困惑、思考以及创作体会发布到这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思考、一起进步。
我们做的是长新闻?
小记芭藜/文
今天,终于还是交出了第二期专题任务,领导也审过了,因为当时把情节设计的很紧张,所以过程也很紧凑,领导的眼睛和耳朵一直都没有闲得住,用他老人家的话说:让观众连歇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其实,我知道,也许是差了一些让别人去回味的时间和余地。
现在,我很困惑,究竟该怎么做才能符合我们目前的节目状态?每一个月要交出四期专题,每周要出一期,我们的时间很紧,采访不可能花上很多的时间。这样一来,策划和写稿的时间也不够。
从长新闻转成专题是我的转变,我觉得做起长新闻很拿手,可是把长新闻变成专题似乎应该从手法和结构上都要做改变,也看了其他台做的专题,但是真的要和自己的长新闻比较起来,个人似乎又归纳不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又是第三期专题了,心里没什么底。虽然我还是相信我在手法上的创新能力,也能够煽情,但真的很怕又做成长新闻。
我不是学新闻出生的,半路出家,完全靠着当时的语文成绩好来从事这项职业。回想三年前刚来电视台的时候,自己连稿子格式都不知道,每天都去把优秀前辈们的稿件翻出来,认真琢磨。幸好,在领导没有发现我完全不会写新闻稿子之前,很快熟练的掌握了,而后就开始找自己的路子。现在,我又走到了一个陌生的路口,不同的是,我必须要把操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做改变。改变并不难,但是改变的方式的确让我很茫然。
还有摄像问题。画面的构图和最朴实的现场究竟怎样才能兼得?摄像重视的是画面的漂亮,文稿要的是真实的记录现场,但是,很有可能拍到的现场画面很不好看,你要多次调节。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采访对象的感情宣泄的差不多了。不可能对他说你再来一次,再哭一次,我们来演......一个摆拍的痕迹足以让整个新闻掉价,从我自己文稿角度看,对情感类专题来说,包含着感情的画面才是最适合的画面,摄像也要用情用心的。
对我个人来说,在专题的策划和写稿可能缺少了理论指导的东西,所以很多方向把握不好,有一个指导就要明确很多。明天买本专题的指导书回来看看,应该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相信不久会做好的,所以现在总结的每一次都应该做个记录。
真正的转型在内容
菜鸟/
文
确实,现在的新闻到底要什么样的?写实的?煽情的?分析的?还是人为造就的?曾经有人问我,现在做新闻的压力很大,找不到题目,找不到选题,没有热线,没有人给我说可以做什么...我只能说没有办法,如果你自己对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新闻,怎么去把握选题都不知道,那还不如不做新闻......只要多留一个心眼,就算是别人做过的题目,做过的内容,都可以重新找到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重点,做出不一样的新闻,让观众能够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
曾经在学习如何做新闻的时候,看到很多的都是摆拍,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计划中的煽情效果,但是新闻真的就是这样吗?新闻难道不是事实吗?也许摆拍对于已经做多了新闻的人来说,这样也许更容易让他们完成周考核,也许更容易让他们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新闻,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事实,你可以在语言上润色,用音乐来加强气氛,用各种镜头来制造蒙太奇,但是将主管意识强加到新闻上,那就是真正的“做”新闻,为达到自己的考核而糊弄观众。
现在各个新闻媒体都在考虑转型,当然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如何抓住观众,但是在抓住观众的时候,专题性新闻或是类似于分析性的新闻就成了收视率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毕竟现在愿意静下心来看分析性新闻报道的人占少数,他们更加愿意看到打打杀杀的内容,他们看新闻更多的是抱着消遣,看热闹的心态。
曾经看过张藜凡同学做的那些很煽情的报道,的确,从文笔上让人感受到了那份心酸,不过,一次心酸可以,两次煽情可以,当每天都是心酸和煽情,当心酸和煽情变成习惯的时候,这些内容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我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对,只是想说应该考虑多一些形式,深入的报道,从想象看到本质。并不只是一味的煽情,发掘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些想象的存在。也许在这个社会里面,作为新闻媒体并不能随意去说,但是新闻媒体存在的价值就是舆论监督,就是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样才能让社会进步,也真正体现了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
转型,这两个字虽说看起来很简单,也许不简单。新闻转型可以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改变,但是真正的转型,应该是内容上,从每一位记者编辑自身内心的对报道新闻事实的把握上的转变!(转自菜鸟同学的评论)

曾经在学习如何做新闻的时候,看到很多的都是摆拍,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计划中的煽情效果,但是新闻真的就是这样吗?新闻难道不是事实吗?也许摆拍对于已经做多了新闻的人来说,这样也许更容易让他们完成周考核,也许更容易让他们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新闻,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事实,你可以在语言上润色,用音乐来加强气氛,用各种镜头来制造蒙太奇,但是将主管意识强加到新闻上,那就是真正的“做”新闻,为达到自己的考核而糊弄观众。
现在各个新闻媒体都在考虑转型,当然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如何抓住观众,但是在抓住观众的时候,专题性新闻或是类似于分析性的新闻就成了收视率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毕竟现在愿意静下心来看分析性新闻报道的人占少数,他们更加愿意看到打打杀杀的内容,他们看新闻更多的是抱着消遣,看热闹的心态。
曾经看过张藜凡同学做的那些很煽情的报道,的确,从文笔上让人感受到了那份心酸,不过,一次心酸可以,两次煽情可以,当每天都是心酸和煽情,当心酸和煽情变成习惯的时候,这些内容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我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对,只是想说应该考虑多一些形式,深入的报道,从想象看到本质。并不只是一味的煽情,发掘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些想象的存在。也许在这个社会里面,作为新闻媒体并不能随意去说,但是新闻媒体存在的价值就是舆论监督,就是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样才能让社会进步,也真正体现了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
转型,这两个字虽说看起来很简单,也许不简单。新闻转型可以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改变,但是真正的转型,应该是内容上,从每一位记者编辑自身内心的对报道新闻事实的把握上的转变!(转自菜鸟同学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