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记者手记 |
艰难的救助之路
《新闻现场》记者
跟着张洪海,我们在广州广园西路的一座铁路桥下见到了张珍霞。这是一个眼睛大大、皮肤白皙的女孩,由于一直在接受化疗,病痛的折磨让她的情绪不太好,加上本来性格比较内向,接触之初我们与她的沟通很成问题。但大家毕竟都是女孩,而且年龄相差不大,慢慢的,我们便熟悉起来。她会留着眼泪给我讲发现自己得病时,如何的绝望,家人如何痛苦;她也会陶醉地与我分享她最喜欢的韩剧并对男女主角品头论足;她甚至会诡秘地吓唬我的搭档张肖……短短几天时间,我和珍霞便成了朋友,她叫我姐姐,我们无话不谈。然而,越是了解这个女孩,越是喜欢这个妹妹,我的心就越酸楚,每当她和我牵手谈心时,我总会下意识的抬头看看为她们挡风遮雨的铁路桥,这是一个多么恶劣的生活环境呀,特别是对于一个病人而言。可是每当心里痛痛、鼻子酸酸的时候,我总是会加倍的强颜欢笑。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作为父亲,张洪海一开始讲述女儿时,平静表情的背后强忍着的东西。
几天的采访结束后,我们回到成都开始制作节目。那段时间,我压力很大,感觉睁眼闭眼就是珍霞那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每天白天制作节目,晚上失眠,节目播出后又生怕没人捐钱,生怕不能让珍霞回到四川……总之,在每天的胡思乱想中,节目竟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这才松了一口气。
回到成都后,更多的媒体都加入了帮助珍霞的队伍中,捐款情况也不错。但是,几万元的捐款对于白血病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珍霞的父亲到处打工挣钱,我们也到处争取更多的捐款。我们是记者,但到这个时候,我们关心的已不是新闻,而是珍霞的命运。面对这个可爱的女孩,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社会上很多好心人都行动了起来,我们内部的很多人也在尽着自己的力量:记者冯娜娜专程回了趟家,第二天为珍霞带来5000元钱,这都是她家人捐的;我的搭档张肖一向都是潇洒的“月光族”,但面对珍霞的家人,他再也潇洒不起来了,他不仅拍着哭、哭着拍,还会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当然,最多不超过两百块);为了给珍霞筹备义演募捐,我的顶头上司--制片人魏炜、我的同事侯珊珊、杨泉等放下了手中的事,帮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义演当天,主持人王雷宇、雷小雪晚上要做节目,白天抽空来到义演现场,为募捐活动拉人气……当然,在这过程当中,很多事、很多人也让我难以忘记:为珍霞义演,富森美家居无偿提供场地,还连夜搭了一个舞台;成都几十位民间艺人,表演了一上午,不要一分钱报酬;还有四处为珍霞奔走的绵阳人陈述先生;仅仅听说了珍霞的故事,节目还没播出就开始为珍霞捐钱的成都沙河堡小学;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并减免不少费用的成都军区总医院……相比之下,我们找过的许多慈善机构反而没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从省级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到珍霞的老家南充市,包括计生部门、妇联等政府部门,仅筹到几千元款项。但是我想,大家都有难处,应该都尽力了吧。
现在,珍霞已经回到家乡南充接受中医治疗。作为记者,我已不好意思再去采访了,但作为姐姐,我一直挂念着这个妹妹,时不时发个短信问候一下。珍霞和她的爸爸说,有我们那份心,他们已感激不尽了。可我心里一直有点堵;一直关心此事的魏炜老师、健祥老师,也与我有同样的心情,但他们一直开导着我… …回过头来,有一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面对像珍霞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的社会是否能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救助机制?媒体能否利用自己的公信力,筹建一个爱心基金会?
《新闻现场》有这样一句宣传词:“有一些声音等待倾听,有一些人物等待援助。”作为一名记者,我们也可以做个“客观记录者”,“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但作为一个人,我们总想伸出手来,给比我们还难的百姓做些什么――命中注定,我们要享受些许的快乐、遭遇更多的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