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记者手记 |
选择即命运
《新闻现场》记者
今天是 11月 8日,我国的第七个记者节,这也是属于我自己的第五个记者节。01年参加工作那会儿,我放弃了做教师的机会,一心一意的要来当 “无冕之王”。到了今天,当日所在的几十人的新闻部已经成了有着200多号人的新闻资讯频道,我在其中,日复一日,也早已习惯了忙碌的工作生活。朋友们都很羡慕我,东西南北,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如此这般的自由而充实,不过,有时候,采访一个新闻事件的道路却不太好走。
2004年初夏的一天,我第一次累得很想哭。
接到领导电话,银厂沟风景区内一座大山山顶突燃大火,于是我与搭档火速前往事发点。这个时候是下午五点,到了银厂沟已是1个半小时后,起火的山头很高,已看不见明火、浓烟,据说森林防护人员已在开始撤退,所到的多家媒体记者都准备打道回府,山顶肯定是起火了,原因不清,情况不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决定上山去。成都33频道的两名男记者要同我们一块去,他们另一位女记者留在山下等,于是我们开始抄小路爬山。路很陡峭,很多时候得手抓草根树枝使劲儿,刚爬了二十分钟,我就累得想趴下,很快,天黑尽了,四周虫鸣大作,山风灌耳,在晚上十点,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起火点,马不停蹄开始工作,于一个小时后结束拍摄。下山时,已快12点,此时,上一顿吃的午饭的我又累又饿,四周又漆黑一片,还要赶着下山,由于坡度大,只下了一半的山路时,我的十根脚趾头全磨起了血水泡,每挪一步,痛得厉害,再加上吹了山风,全身奇痒无比。这一路我走得格外伤心,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几圈,不过终归没有掉下来。
虽然这样的路走得“惨”了点,但报道事件的成就感却终会胜于一切,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感也增强,遇有困难时总会打来热线。不过,一些事件的报道不可避免地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对记者充满了敌意。
2006年国庆期间,我上夜班。同事张肖、冯娜娜前往双楠人人乐超市采访一市民买到发霉月饼的事情,当他们在大门外向打来热线的市民了解情况时,超市十几名保安、工作人员冲向了他们……
作为一名采访组长,我应领导的安排,前往现场帮助处理。很远,我就看到张肖、冯娜娜被人包围,有人在推张肖肩上的摄像机,踢他的腿。身材瘦小的冯娜娜想挡住来势汹汹的人,却无法挡住,我听到她在喊:“你们干什么?太过分了!”这个声音听着显得是那么的孤立、无助。虽然接到记者的报警电话后民警很快赶到,但和许多次相似情况一样,处理结果仍旧是不了了之。
由于近期记者外出采访受到阻挠的情况时有发生,2006年记者节,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我在办公室采访了一些在工作中曾受到过阻挠、打骂的同事。当问到一些女同事时,黄佩洁哭了、贺卉哭了,田恒哭了,连一向坚强的刘珊也眼泪打转,而手拿话筒的我一直心里酸酸、泪水涟涟,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理解体会这种心情,表面的风光无限,背后其实伴着几多艰辛和一些委屈。
但是,如果有人问,你还会当记者吗?我会说:会。我相信我的同事们也会这么说。工作的路上难免会有沟坎,但是温暖的阳光却始终洒满在道路上。当观众通过我们的节目了解事件的真相,我们会倍感欣慰,当为求助者解决了困难,面对送来的感谢信、锦旗,我们在惭愧的同时,更坚定了“铁肩担道义”的信念。
今天是第七个记者节,我想,明年的记者节,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感悟生活的真谛,收获观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