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西婺源彩虹桥旅游 |
分类: 旅行惊艳 |
古徽州人杰地灵,那些得以留存下来的古桥古宅古牌坊于今都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引来游人如织,带来一方喧闹。
这道被誉为“最美廊桥”之一的彩虹桥,就架设在江西婺源与中国第一学府同名的小镇江流上。如果没有这座彩虹桥,我们也许只知道清华大学而不知晓清华小镇。如果没有读过《廊桥遗梦》的浪漫故事,我们或许对廊桥也没那么迷恋钟情吧。
到达廊桥的时候,已是黄昏,天边几许余晖气若游丝。游人已散,村民借桥回家,顽童跳石过河。水清木华之中,千年的石墩岿然屹立,与一道红栏黛瓦的木桥千年相依,笑任江水横流。此情此景,让今人心中油然与古人同感: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由宋而元而明清,民国文革至今,变的是朝代,不变的是廊桥;变的是江边捶衣洗菜的老妪少妇,不变的是流水岁月平常生活!
彩虹桥数百米外,还有一座彩云寺,当初与廊桥同时代修建,但早已毁于前朝,我们今天看到的已是后来重修的新寺。暮色苍茫,大大的“佛”字在雪白的山墙映衬下分外显眼,引导着我们斗胆夜闯山门。寺庙里的师父都出去做法事了,只留当家一人,寺庙当家就是办公室主任的职能。当家大约40岁上下,法号释果卡,自述幼年因体弱被奶奶送来剃度,习武强身。他俗家四川,生父在家乡当教师。汶川地震,寺里的和尚和附近的善信都捐了款,新修的客堂门口,一张红榜不能免俗,详细公布各人的捐助数目,当家的自然不甘人后。现如今,大千世界五色杂陈,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出家与入世的分别似乎就是一袭袈裟了。其实,心中有佛,居家出家都是修行人;心中无佛,自身难度,又怎能“普渡众生”?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以出世之态度做入世之文章,为文也是为人也。即如释师父坦言,出家人也想钱,只不过化缘得来的钱多用来修建寺庙罢了。
清华镇里的这座寺庙那道廊桥,都是善缘结出的善果。南宋时期的古徽州,民风向善,有本村出家人俗名胡济祥者见两岸村民往来不便,便筚路褴褛,四出化缘3年多,筹募了一笔善款,邀携当地能工巧匠胡永班,历时4年,终于修筑了这座能遮风挡雨、便利交通的“彩虹桥”。桥通之后,常怀感念之心的村人为僧人修了这座“彩云寺”,还在彩虹桥上居中的廊亭里,长年供奉着“两胡”的塑像,当然,治水精神领袖大禹是不能缺位受香火的,因为他早已被“神化”了。
第二天起了个绝早,没想到赶了个雨天。雨中的廊桥是避雨的好处所,廊桥的诸般优势都在雨中尽显。有晨练的老人在廊桥来回倒走,有发烧的摄友架起长枪短炮悠游取景,有早起的村民闲坐廊亭内的木长椅上闭目养神,也有无所事事的游人凭栏眺望着江边石阶旁支着花伞刷牙洗脸捶衣濯足的村姑村妇。
清晨的清华小镇在淅淅沥沥的雨幕中更显得“清静无华”,而古朴木构的廊桥下奔涌千年的滔滔江水是不是千里之外“水木清华”的精魂呢?
与桥相关的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