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2020-07-08 06:06:06)
标签:

网络文魁

山西忻州

五台山景区

五台山佛光寺

旅游

分类: 旅行随笔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隋唐之际,佛光寺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在敦煌石窟壁画《五台山图》中,大佛光寺占据了显要位置。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就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蓝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现存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京都女弟子宁公遇于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布施建造的。宁公遇久居长安,信佛善施,与大宦官王守澄交往甚密。她通过王守澄的权势,用国库资金布施建造了五台山佛殿。佛光寺是唐武宗“会昌灭法”中被焚毁的寺院。宁公遇布施复建此殿,距“会昌灭法”仅几年时间。当时虽已有复佛迹象,但灭佛之势仍然尚盛。宁公遇之为必有权贵支持,而且绝非仅仅布施资财。她既是施主,必然携带营造设想和长安建筑大师参加,与当地建筑匠师结合施建。可以说,佛光寺东大殿应是唐都长安官式殿宇建筑的规格制度与当地建筑的营造技法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当今许多仿唐大型建筑大多都是参照佛光寺东大殿修建仿制的。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五台山佛光寺的艺术价值在哪里?仅从内容上说,木构、彩塑、壁画、墨迹四种真迹均为唐代艺术,随意拿出一件都是震憾性的发现,而佛光寺四者荟萃一堂。唐代木构建筑东大殿,由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建成。东大殿位于寺内最后山腰,居高临下,冠于全寺。殿前两株古松树分峙左右,径及三围,枝繁叶茂。经测定,古松已逾千载,盖建殿时所植。大殿前临高坎,后倚凸峰,掘地为基,殿宇后半部就坐落在山崖之上,凿山石为柱础,迄今依然可见,毫无沉陷之虞。殿身面宽7间,进深4间,四阿式屋顶,规模宏伟,气势巍峨。殿宇平面柱子两围,前檐5间设板门,殿内置平闇(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袱”和“草袱”两部分。殿周斗拱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雄伟壮丽, 朴实浑厚。梁架结构分内、外两槽,皆为月梁式,规范完善。殿顶为庑殿式,亦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栱断面尺寸为210×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3.69米,这在宋代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是最早的。1980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应当也是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扇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用每块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特别是东大殿正脊唐式琉璃。

五台山东大殿内空间不大,塑像满堂,庄重典雅,众多罗汉,姿态各异,虽规模气势恢弘,格调庄严,但布局严谨,主从分明。3尊主佛位于中心部位,背光直抵天花板,文殊、普贤、弟子、金刚、胁侍菩萨等神情自然,身高多在3-4米;6尊供养菩萨蹲在佛前莲台上,举止灵敏,神态和善,虽造型丰满,但简洁得体,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的艺术精华。其中,宁公遇像是一座年约40的中年妇人像,面貌丰满,袖手趺坐,一望而知是实写的肖像,神貌俱佳,丰韵犹存,神情气质,栩栩如生,唐代艺术洗炼的优点,可见一斑。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皮之不存,毛将焉在”,壁画与建筑是相互依存的。唐代的佛殿,很少不用壁画做装饰的。佛光寺东大殿内柱额上少数拱眼壁和佛像须弥座后,保存有我国目前仅存的61平方米唐代壁画,内容为阿弥陀佛法会、诸菩萨众和降魔镇妖图等。所用颜色除石绿色以外,其他设色,无论是人像脸部或衣饰,均一律呈深黯的铁青色。各塑像的衣饰纹路和身形姿态流畅、圆润、婉约,其飞天飘旋的姿势,尤其富有盛唐风格。壁画两端有僧俗供养者的塑像,其中之一,权衡短促,嘴两旁的胡须,与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为同一风格。刻画脸部和胡须的笔法,也极具汉画遗风。构图与笔法,与敦煌唐代壁画十分相似。大殿左右的四根梁底,还有几处唐人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仍清晰可辨,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赵朴初曾有诗云:“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海庆昭苏。”二唐寺即指五台山的南禅寺、佛光寺。佛光寺何以能历经1500多年保留下来?大概地处偏远、人迹罕至是主要原因。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开元盛世时,山上寺庙的数量和规模,均远非今日能比。灾难来临时,破坏是集中在繁华热闹地带,偏远处的建筑反而受到保护。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大佛光寺,国之瑰宝。创建于北魏,“会昌灭法”遭毁,后世多次重修重建,现仅存东大殿及殿内塑像、拱眼壁画、墨书题记,寺内石幢、墓塔为唐代原物。新中国建立初期,佛光寺各殿宇被农户占据居住,严重影响国宝的安全。梁思成曾经多次上书周恩来总理,要求对佛光寺加以全面保护。1954年,当地政府另建佛光新村,将住户全部搬迁,并对寺院进行维修维护。1985年,当地连降大雨,山洪冲刷,谷岸几次塌方,逼近寺院,有关部门随即砌筑弧形石坝,拨正洪流,保护寺基。将殿后檐和东山室外逼近殿宇的土基深挖1.5-2米,以石墙抵挡土基,用片石铺砌泛水和排水通道,文殊殿内潮气大减,建筑、壁画安然无恙。佛光寺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瑰宝,而且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专程来访的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和旅游者络驿不绝。著名英中友好协会会长、伦敦剑桥大学教授、杰出的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专门来此为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搜集资料。如今,佛光寺的盛名早已是远扬海外、享誉世界了。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第五篇)

走进五台山佛光寺【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