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剑霓的传奇人生

(2020-05-04 20:04:58)
标签:

网络文魁

走近太原蒙山大佛

大佛发现者王剑霓

传奇人生

佛学

分类: 人文历史

王剑霓的传奇人生

王剑霓的传奇人生


作者/网络文魁(写于2008年9月12日)

 

其实,我和王剑霓老先生并不认识,只是通过对晋阳西山大佛的了解,才开始逐步知道了他的名字。起初,我以为他仅仅是西山大佛的发现者,后来从网络、书籍、媒体上进一步了解到,他对国家、对社会的丰功伟绩,远远不止于此。于是,他的坎坷经历,他的执著追求,他的学术见解,他的严谨推论,他的传奇人生,深深地吸引了我。

王剑霓,山西省忻州市车道坡村人。1925年生,襁褓丧父,依靠祖父和姑母抚养成人。他的祖父王建屏(1870-1950)是山西抗战时期同盟会早期会员,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辛亥革命,其后因与阎锡山政见不合而弃官为僧。曾任太原国民师范国文教师兼《晋阳日报》主笔,徐向前、薄一波都是他的学生。后来,因为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法号力宏,担任山西省佛教会会长(创始人)兼太原市佛教会会长,在山西宗教界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太原沦陷后,力宏大师回到原籍车道坡村照顾俗家亲人。王剑霓是孙儿中最小的老三,曾经跟随祖父下了三年地,听了三年四书五经,同时也培养了他对汉学的浓厚兴趣。

1920年,力宏大师曾经帮助日本名僧常盘大定找到净土祖庭交城玄中寺,于1942年与日本佛教界在玄中寺举办了“严修昙鸾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并为法会写有《净土四大师略传》,成为一份研究净土宗的珍贵文献资料。正是由于耳濡目染祖父对佛教的研究,王剑霓从小就培养起了对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

应当说,最早拭去晋阳西山大佛积尘的人,正是王剑霓。他说,小时候就听祖父提起过“太原西山有大佛”。这句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面,就像是撒下了一粒种子,永远铭记,随时都有可能发芽。

解放初,王剑霓被分配到原太原市南郊区的文化馆工作。这样,他开始就与文史考证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正当他准备到西山寻找这尊神秘的佛像时,当时的“反右”运动,却让他突遭了“十年浩劫”。身处逆境,面临迫害,他不悲观、不泄气,刚正不阿,充分利用被迫独居山洞的时刻,重温幼时读过的《尚书》、《左传》,以及其它史籍。并且整理了多年搜集、在“文革”中幸以保存的文物资料。所有的这些磨难和努力,使他变的更加执著和追求,为后来查找西山大佛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1979年,重返工作岗位的王剑霓已经54岁,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继续寻找历来未查明的大佛。1980年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刚从农村落实政策回来的王剑霓,趴在太原市南郊文化馆的办公桌上翻阅着资料。那段时间,领导安排他参加山西文物地名的普查工作。

因为王剑霓从小爱读书,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听到过祖父讲晋阳西山大佛的故事。因此,当时在太原市南郊进行地名普查时,寺底村一处名叫“大肚岩”的地名,让王剑霓感到十分奇怪。为了找寻到大佛的踪迹,他曾经踏遍了整个晋源的西山地区,一个人爬山涉水,甚至几次差点失足掉落悬崖。

当王剑霓第三次上蒙山时,在路边发现了一块断作三块的残碑,上面赫然刻有五代刘知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据碑文记载,西山大佛就在“寺后一里”。然而,这个寺早已不复存在。

通过在当地百姓中寻访,王剑霓了解到,附近不少地名中都包含有“寺”字,而且位于蒙山的“大肚崖”一名,也让他觉得有些奇怪。另外,佛前寺底村的村民又称大佛处为古“大岩寺”。这一发现让王剑霓先生更加坚信,自己离西山大佛已经不远。

王剑霓在当地村民的陪同下,开始在附近山中寻找高大石崖。他意识到,要凿200尺高的坐像,必须有至少同样高度的山岩。当行进至“九莲洞”时,因山势陡立,须攀藤附葛,突然,他的脚下石头滚落,身子一闪,悬于藤葛草条之上,晃悠悠就要坠于深涧。说时迟,那时快,幸亏同行的寺底村党支书眼急手快,迅速一把拽住了他,才脱离险境。

当他们来到“大肚”崖前,王剑霓只觉得眼前一亮,山崖中央,出现一个巨大的佛胸,近观,崖如大肚;遥望,胸臂分明。顿时,头部脱落的石刻巨人现于眼前。他爬上巨人颈上向东南方望去,从山沟处可以望见二十里外的古城营村,的确可以“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找到了,石刻巨人就是“晋阳西山大佛”!

从此,王剑霓最先与晋阳大佛结下世缘。

     他最终确认寺底村的“大肚崖”,就是沉睡了几百年的晋阳西山大佛。

由王剑霓撰写的《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一文发表于国家刊物《地名知识》1983年2期,并上报中央,立即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轰动。文化部派考古专家实地勘察肯定,认为“有重要历史价值”,解决了我国文史考证600年以来的一大悬案。

王剑霓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东风助我回天力,西山找出大佛来,献给祖国与世界,为我中华增异彩。”

     王剑霓的传奇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从16岁起就冒着生命危险为我抗日民主政府做秘密工作,始终追求进步。在职时始终默默无闻,埋首苦读。

当进入暮年之时,他累积的深厚佛教文化内蕴终于如火山喷发,先后做了两件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一是发现了晋阳西山大佛,并确定其遗址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二是查明了王氏家族的“根”在太原。

此后,王剑霓对晋阳古城进行了多年的考证,最后查明了历来众说纷纭的晋阳古城的城垣布局,修正了前人的一些讹误。他还对晋祠圣母殿建造年代、佛教净土宗大师在太原遗迹等诸多文史学悬疑问题进行了认真考证,并得出确切结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王剑霓的工作重点,从考证历史遗址,转而开始研究谱牒学,同样也是硕果累累。

王剑霓历经十余载撰写的《关于太原王氏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问世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给海外王氏赴山西寻根提供了学术依据,有力地推动了太原市于1993年首度举办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会,吸引了海内外万余名王姓华人来山西寻根问祖,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还据此拍摄了《太原寻根》专题电视片。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王剑霓通过多年的认真研究,于1995年相继发表了《天下张氏出太原》、《张氏源晋史探》、《张学良将军祖籍考》等多篇谱牒学论著,在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引起了美国《世界日报》在内的海外一些主流华文媒体的关注,来自美国、东南亚、港澳台的张姓海外华人于近年来纷纷来山西寻根问祖和投资办厂。

此外,王剑霓还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民间戏曲,从事曲艺创作,并与儿孙共同钻研国画,描摹丹青,其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前不久,年逾八旬的王剑霓先生让儿子拉着他,多次赴实地考证后,认定战国时代豫让行刺赵襄子确切地址在今太原晋源区的赤桥村,省内多家媒体相继予以报道。一些人不理解王剑霓为何年届八十高龄,仍如此痴迷于故纸堆,而不享受原本清闲自在的晚年。有记者就此向王剑霓询问时,他淡然一笑,回答道:“有的人喜欢追求物质享受,而我却只有钻在故纸堆中,精神才能得到真正愉悦。”的确,文史考证不仅成为王剑霓生活中的第二伴侣,也成就了他不平凡的考证人生!

更为奇特的是,王剑霓一辈子谨遵祖训:“不读日本书,不办日本事,不挣日本钱”,一提起日本人,他就想起仇深似海的杀兄之恨。然而,晚年通过晋阳西山大佛,他却同日本佛学家、富山县光明寺住持栗三直隆交成了朋友。

2008年春,已经83岁高龄的王剑霓老人和日本富山县日中友好协会的副会长、光明寺住持栗三直隆先生见面了,而促使见面的正是这座世人瞩目的晋阳西山“大佛”。

王剑霓先生是晋阳大佛的发现人,而栗三直隆先生10年间曾经三次来到蒙山拜访大佛,他盛赞大佛是全世界佛教徒的瑰宝。王剑霓先生说,栗三先生曾讲过:“这尊大佛是全世界佛教徒的宝物,请当作文化财富慎重保存。”

日中宗教界友好使者菅原钧先生也专程来到太原,专门约见王剑霓先生。原来,65年前,王老的祖父力宏大师同日本名僧常盘大定、菅原惠庆二位在玄中寺共同举办过“严修昙鸾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暨“奉赞大会”祈祷和平,在当年极端困难的境遇中一起坚持反对侵略战争,而先辈名僧菅原惠庆正是菅原钧的父亲。

这真是世交重逢,情深意切,了结了65年前创建中日佛教界友谊后、隔海渴念至今之夙愿。

写到这里,我衷心地祝愿王剑霓老先生保重身体,继续潜心研究他的学问。在2008年中秋节就要到来的时候,衷心地祝福王剑霓老先生节日快乐!【网络文魁写于2008年9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