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 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五)
标签:
网络文魁西行游记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摄影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湟水河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以前,湟水流域“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射猎为生。周考王五年(前436)羌人无弋爰剑由秦国逃到河湟后,把从秦地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这里,河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了。西汉赵充国屯田以来,引湟灌溉,直到宋代何灌在西宁等地兴修水利时,汉唐故渠仍然可考。湟水滋润着河谷大地,孕育和发展了湟水流域的农业文明。清代初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描绘湟水流域是“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鸥白,麦中几片菜花黄”,优美的环境使他产生了“何妨湟水作桐乡”,愿生于斯,老于斯的愿望。

在湟水的哺育下,河谷地带至少在明以前是到处草木丛生,绿树成荫。北宋李远在《青唐录》中描述当时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篁概指灌木也),宛如荆楚(江南地区)。羌人多筑物而居,激流而碨(水磨)”。在那茂密的丛林中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连麋鹿等大型食草动物也优游于其间,有清乾隆年间西宁府学教授屈笔山西宁东郊《观猎》诗为证:雨罢风和黄鹂鸣,高原原上景清明。无营散兵东郊出,麋鹿不猜弄晚晴。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干流川区的农田水利发展,可追溯至汉宣帝时。他曾遣使赵充国屯田湟中,引水灌溉农田6万余亩。当时为了有利于屯田区的交通,还横跨湟水建桥约70座。至清乾隆年间,湟水两岸已有引水渠道约200条,灌田38万亩。民国年间曾在西宁附近的一条支流上修建西宁水电站,装机220千瓦,是当时黄河流域仅有的三个水电站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