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行游记 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2017-12-24 00:05:05)
标签:

网络文魁

西行游记

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

摄影

旅游

分类: 旅行随笔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流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获得延续和繁衍的摇篮,又被称为“母亲河”,当地百姓称之为“生命之水”。早在四、五千年前,高原人民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化。湟水河在四季的欢歌里挥洒着雪白的浪花,不因寒冷而调零,铸就了高原人坚强的性格。这条河流又似一条银白色的哈达,赐予高原人幸福和吉祥。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个支流,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省内长349公里,在兰州达川西古河嘴入黄河,全长370公里。干流省内流域面积161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1.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4亿吨。干流人口29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57%,耕地面积44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两岸山峦重迭,峡谷与盆地相间分布。巴燕峡、湟源峡、小峡、大峡、老鸦峡和湟源、西宁、平安、乐都、民和等盆地,一束一放,形成串珠状的河谷地貌。湟水谷地与龙羊峡以下的黄河谷地合称为河湟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青海开发较早的地区。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湟水干流地区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该流域内集中着青海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也是工农业最集中的区域。湟水河包括支流大通河的总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其中85.7%的面积在青海省境内。 湟水由青海入甘肃后,向东南流经兰州市红古区与青海省民和县和甘肃省永靖县之间,至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注入黄河,史称金城河。湟水在甘肃境内长73公里。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清代西宁诗人张思宪有诗赞道:“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 若漫步湟水岸头,纵目四望,只见长虹卧波,岸柳倒映,公路如砥,高楼似林,良田漠漠,渠道纵横。夜里万空灯火,映入清波,如抖落一天星斗,万斛明珠,风景煞是宜人。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湟水河水系在西宁以上称西川,在西宁附近汇入北川和南川。干流谷地开阔且川峡相间,两岸汇入较大支流有40余条。除大通河外,多与干流垂直,呈羽毛状形态。支流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刚察县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 520米。流经门源,至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 727米。河道长561公里,比湟水干流长187公里。若从汇入点计算,则比干流长256公里(若按河源惟长的原则,支流将升格 为干流),这又构成湟水水系的另一个特点。湟水流域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有盆地、高山影响,所以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且地域差异大。愈向上游气温愈低,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小,多潮湿沼泽地。流域年平均气温0.6℃~7.9℃,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32.6℃ 。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600毫米。湟水干流谷地,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无霜期西北部山区为31天,东南部丘陵区为130~180天。西宁地区有歌谣云:“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概括了当地的气候特点。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1940~1984年实测,年平均径流量为46.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15.2 万立方米。其中大通河年径流量为28.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19万立方米;湟水干流每平方公里产水只有11.4万立方米。流域年输沙量2241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736吨每平方公里,其中大通河年输沙量只323万吨。湟水干流年输沙量1 918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1250吨每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耕垦指数较高的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均,各地水资源利用的差别甚大。湟水干流平均每亩耕地只有地表水341立方米,再加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已感严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亩耕地有地表水4748立方米,却远没有开发利用。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余缺,青、甘两省都提出调引大通河水的要求。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四)

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