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 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标签:
网络文魁西行游记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西域通道,进入湟水流域。在今西宁附近筑西平亭(原址相当于今西宁城垣),设置临羌县(先湟源,后在湟中)。互助地区隶属于临羌县。

公元210元左右,东汉设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三国时期,魏国继续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
西晋时仍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南北朝时改西平郡为鄯州,废弃临羌等县。
隋时又恢复西平郡,互助地区属西平郡管辖。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设置鄯州都督府。互助地区由鄯州督都府管辖。
安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为西宁州。互助地区归属西宁州。
元时,互助地区仍属西宁州管辖。
明时,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卫。
清时,西宁卫改为西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互助地区属甘肃行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正式建省,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29日,互助正式建县,县治威远堡。隶属青海省政府。
1949年9月12日,互助县解放,隶属青海省人民政府。
1960年4月5日至1961年8月,互助县隶属西宁市。
1961年8月15日至1978年9月,为青海省直属县。





【非遗文化】
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拉仁布与吉门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9。
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参与申报的“花儿(丹麻土族花儿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51。
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婚礼”,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504。
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轮子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817。
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22。
2010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安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3。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海拔2100—4308米,公园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4.3%,森林蓄积量428.86万立方米。1992年被原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有:十二盘坡、湖勒天池、老虎口、妖魔洞、擎天一柱、龙尾山等。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风光明珠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



【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后经清代、民国、文革三次被毁。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

互助县鼓楼

互助县鼓楼

【佑宁寺】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距县城威远镇以东35公里的五十乡寺滩村。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原辖寺院49处,有活佛20多位。由于佑宁寺名僧辈出,加之章嘉等五大活佛的宗教地位甚高,它在历史上的规模,影响曾一度超过塔尔寺,清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 、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互助县鼓楼夜景

【却藏寺】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寺主二世却藏活佛是清朝在青海宗教界最早敕封的呼图克图之一。


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