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行游记 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2017-10-31 00:05:05)
标签:

网络文魁

西行游记

走近青海互助

土族自治县

旅游

分类: 旅行随笔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2017年6月28日,我俩离开西宁,乘坐县际班车,来到青海互助,参加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每年一度的“土族花儿会”。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儿)之乡”之称,以土族人热衷的花儿(即西北民歌)、安召舞著称的文化艺术节。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市政府乐都区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区相望,西靠西宁市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城东区、城北区相接。县境南北宽约64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县境内无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大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37万人(2011年),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从互助县境内发现地大量历史文物及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互助地区就已经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地斗争,创造了自己地古老文明。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这个时期,现今的西宁、乐都、大通、湟中、门源、互助等地区,统称为湟中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西域通道,进入湟水流域。在今西宁附近筑西平亭(原址相当于今西宁城垣),设置临羌县(先湟源,后在湟中)。互助地区隶属于临羌县。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公元210元左右,东汉设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三国时期,魏国继续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

西晋时仍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南北朝时改西平郡为鄯州,废弃临羌等县。

隋时又恢复西平郡,互助地区属西平郡管辖。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设置鄯州都督府。互助地区由鄯州督都府管辖。

安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为西宁州。互助地区归属西宁州。

元时,互助地区仍属西宁州管辖。

明时,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卫。

清时,西宁卫改为西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互助地区属甘肃行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正式建省,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29日,互助正式建县,县治威远堡。隶属青海省政府。

1949年9月12日,互助县解放,隶属青海省人民政府。

1960年4月5日至1961年8月,互助县隶属西宁市。

1961年8月15日至1978年9月,为青海省直属县。

    1978年10月19日,青海省成立海东行署,互助县隶属海东行署至今。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县境北依祁连山支脉达板山,与海北州门源县相接;东北部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河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县城威远镇距西宁市40公里,县境南北宽约64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地形地貌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大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一般习惯称巴扎和加定藏族乡为北山或后山;把青石岭西南部分统称为前山。县境南端是海拔2100多米的湟水河谷盆地,向北是海拔2400—3500米的丘陵、中高山,中北部是海拔4242—4374米高矗的龙王山、仙米达坂山和东砚山,高差达2274米。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形地貌分为:北中部高山区,其海拔为3300米,面积为217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脑山滩地区,属海拔为3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及山间盆地,面积为2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浅山丘陵区(中山及高丘陵),其海拔多在2200—2700米左右,面积约7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7%;川水河谷地,属县境南部川地,面积约24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气候互助土族自治县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季风和寒流影响,夏季受东南沿海台风影响。平均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6.9℃;年日照时数为2581.7小时,无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发量1198.3毫米,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雷暴日数39天。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非遗文化

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拉仁布与吉门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9。

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参与申报的“花儿(丹麻土族花儿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51。

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婚礼”,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504。

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轮子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817。

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22。

2010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安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3。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名优特产青裸酒有三百多年的酿造历史,它以高原特产青裸为原料酿造而成,产品清香纯正,绵甜柔和,醇厚爽净。产品有白酒、饮料酒、保健酒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16500吨。其中互助牌头曲酒、特曲酒、青裸酒、虫草青裸酒等产品在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荣获32项大奖。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海拔2100—4308米,公园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4.3%,森林蓄积量428.86万立方米。1992年被原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有:十二盘坡、湖勒天池、老虎口、妖魔洞、擎天一柱、龙尾山等。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风光明珠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南门峡景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北部15公里处。景区内东西两山对峙,主要景点有石天门、二郎神拴马桩、库区风光等。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后经清代、民国、文革三次被毁。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县鼓楼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县鼓楼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佑宁寺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距县城威远镇以东35公里的五十乡寺滩村。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原辖寺院49处,有活佛20多位。由于佑宁寺名僧辈出,加之章嘉等五大活佛的宗教地位甚高,它在历史上的规模,影响曾一度超过塔尔寺,清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 、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县鼓楼夜景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却藏寺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寺主二世却藏活佛是清朝在青海宗教界最早敕封的呼图克图之一。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五峰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为中国古典庙宇建筑,属道教寺院。在清代被列为“西宁八景之一”。主要景点有三林(松树林、桦树林、杨树林)、三泉(澄花泉、裂口泉、隐泉)、三洞(黑虎洞、无量洞、三清洞)。

西行游记 <wbr>走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以上照片全部由网络文魁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