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2016-01-04 00:25:24)
标签:

转载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理县·岷江水系杂谷脑河·甘堡藏寨碉楼(灾后重建)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理县·岷江水系杂谷脑河·桃坪羌寨·碉楼
  
    古代东女国有一条贯通东西汉蕃古道,西接道孚,东接杂谷脑镇,即现在的理县,唐代时理县为吐蕃所辖,开始有历史记载,当今G317国道横贯在这条茶马古道上。南北向四姑娘山的长坪沟,经过祖山姥姥山,翻过4644米的垭口,是杂谷脑河上游支流的毕棚沟,穿越全程需要三天的时间。毕棚沟外有杂谷脑河谷的甘堡藏寨,再走几公里则是桃坪羌寨。古代东女国由此南北道与东西向茶马古道纵横相接,上联松潘,后人称为唐柏古道
    桃坪羌寨的羌族与嘉绒藏族一样,同为古羌后裔,直到近代羌族婚俗与嘉绒藏族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另类。100多公里外的东女国,在苯教吹出的左旋海螺声没有传到之前,继承了古羌冉马龙部落最具特色的建筑——“邛笼”(《后汉书·南蛮西面夷传》)的衣钵,今天称之为碉楼,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东女国的女王、女大臣们用碉楼重新划分了性的权力,成为女儿国的地理标签。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母系社会对碉楼建筑形态的崇拜,乃自我平衡。虽然文明改变了人,但风雨洗刷后的碉楼依旧傲立冷兵器时代石头垒起刚强的碉楼,里面包裹着肉眼难见的柔美,那句经典的爱情对白:“我很坚强,但很温柔。”是碉楼最完整的写照。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小金县沃日乡沃日河的沃日土司官寨经楼和碉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705年,民国时修缮。碉楼高19米,经楼为石木结构、五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式、汉和嘉绒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沃日河是大渡河水系小金川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长坪沟姥姥山脚下。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左为经楼,右为碉楼,宗教与图腾建筑的结合体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门上牛头、人鹰一体的图腾,是雍仲苯教中的“琼鸟”,发源于象雄文化。由西藏琼部传到嘉绒。因此,有学者认为碉楼起源与苯教中的“琼鸟”和“天神”崇拜有关。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沃日河畔无名碉楼,碉楼上画着苯教(黑教)的卐字符。离这里不远的四姑娘山长坪沟中喇嘛寺在现代转变成了黄教(格鲁派)。吐蕃强盛时影响东女国,尽管黄教在卫藏盛行天下时,苯教在东女国的领地沿存了漫长的岁月。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丹巴县城东南,大渡河西岸上的碉楼,这里的民居多用山泉,少用江河水。不遵循“近水而居”的原则,房屋多建在半山腰以上的山坡台地上。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隔岸相望的梭坡碉楼,翻过这座山,就是中路碉楼。碉楼林立,密度标志出东女国的核心。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渡河畔·梭坡碉楼·现存碉楼大部分建于元代至清代间·有东女国碉楼遗址28座
    丹巴县梭坡乡是中国境内碉楼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有70座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引进版的碉楼画册《喜马拉雅的神秘碉楼》,1992年法国人弗德里克·达瑞根在川西的一次旅行中见到了碉楼独特建筑形式,因无资料可查,1998年,达瑞根重返中国川西,开始长达六年对中国古碉楼的研究和调查。2003年美国《探索频道》买下了达瑞根的记录片,冠名为《喜马拉雅的神秘碉楼》。《探索频道》沿用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碉楼起源于喜马拉雅,在西藏的措美至洛扎,也有一条遍布碉楼的峡谷,是西藏通往不丹的古道,不过这些碉楼多为夯土,只在雅鲁藏布江沿岸有少量石碉楼存在。在不丹,至今有保留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婚俗。
    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碉楼的地方是元鼎六年的汶山郡。近年的考古发现,在丹巴中路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七座石砌碉楼方形建筑房基,由大小石块叠压错接垒砌,这一发现要早于苯教传入东女国的时间,因此,碉楼起源于喜马拉雅的说法显得不那么可靠,碉楼的实质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传播的足迹恰好与苯教的传播路径相反。西方最早与碉楼接触的恰巧也是一位女性,她是伊莎贝拉·露西·伯德·毕晓普(Isabella Lucy Bird Bishop)于1898年拍摄的维关碉楼。
 
文明的冲突和融合:杂谷脑河畔桃坪羌寨
    伊莎贝拉·露西·伯德·毕晓普先后两次来到中国,19世纪行摄中国的知名摄影师之一,由此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第一位女性成员,1894年出版了《在西藏》(Among the Tibetans)、1899年出版了《长江流域及其腹地》(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维关碉楼就在这本画册中。维关碉楼与梭坡土司碉楼有相同的建筑结构,但它是羌族碉楼。明清起羌族碉楼的建筑风格明显影响了其他地方的碉楼建筑形式,典型特征是碉楼与民居融合。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喜马拉雅的神秘碉楼》画册中航拍的梭坡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梭坡碉楼群中土司碉楼,与住宅连成一体。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梭坡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中路“藏寨”最高的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丹巴县·大金川河畔·中路碉楼·前面的断墙残壁为东女国碉楼遗址
    丹巴县中路乡,是中国境内碉楼密度最高的地方,平均每平方公里有碉楼81座。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中路碉楼之一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中路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中路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中路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中路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甲居藏寨山脚下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美人谷·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村·美人谷·邛山土司官寨碉楼·世界上现存最早模块化设计的建筑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中路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大金川·美人谷·拐脚碉楼(身影子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丹巴县巴底乡美人谷口,碉楼与民宅完全合二为一的建筑,外墙经过粉平,要爬进如此高的窗户找美人(爬房子),三级攀岩技术以下免试。如果美人有心,在厚墙预设的圆孔中,配合着伸出圆木让你踏脚,就不必那么辛苦了。当然,如果她讨厌你了,把圆木往回一拉,飞檐走壁的爱情将惨不忍睹。分明不是走婚,而是选婚。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丹巴·边耳沟·大桑藏寨·八角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 
    从丹巴沿大雪山,穿过雅拉雪山下宽广的塔公草原,是典型的牧区,碉楼开始消失。从新都桥往南大雪山南部的九龙,是古代木雅王国所称的下木雅。历史上“嘉绒九部”中的霍尔道孚部、木雅部和瓦部三部就在甘孜州的康定、泸定、道孚、丹巴四县地区,即“嘉绒十八土司”所属的明正土司、丹东革什咱土司、鱼通土司、冷边土司、沈边土司、巴底土司等,明正土司为最大,而明正土司所辖地区占丹巴碉楼的60-70%。从嘉绒语系差异形态,与青藏高原东部山河相间的地理地貌一致,呈南北向线型切割分布。这个特征与碉楼和分布和走向极其相似。在河谷狭窄、山地褶皱大的地貌,农耕和游牧的方向性选择受到限制,使一妻多夫偶婚制在这一地区有了温床。一方面,一妻多夫制使部落生产资料不易流失,消除内部矛盾,走婚同时缓冲了民族走廊上的土地纷争;另一方面,窄河谷的高山地貌,土地资源稀少,农牧基础限制人口发展,人口稀少使联姻的部落种群之间血缘关系混合,民族走廊流动的外来基因成为备选。这种独特地理地貌改变人类婚俗,所产生特殊的群体行为,成为人类婚俗历史的奇葩,碉楼也在那些地貌特征相似的地方有了足迹
-------------------------------------------------------------------------------------------------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木雅藏族建筑是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和汉式建筑的结合体,屋顶为汉式建筑的歇山顶。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所称木雅的地方,大片的平地没有成为牧场,而是耕地。多是半农半牧形式。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康定县朋布西乡,雅砻江水系一级支流力邱河畔,日根旦八角碉楼,又称朋布西古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始建于元十七年,此双碉收录于《喜马拉雅的的神秘古碉》封面。这里是木雅王国的领地,称木雅人,东部基本汉化,目前西部有12000人说独特的木雅语,相传为西夏党项后裔。党项婚俗记载: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收继婚原始婚俗,迁徙至“东女国”,木雅人多了截然相反的婚俗:一妻多夫偶婚制,且在这一地区长期并存,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偶婚制、包括收继婚制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朋布西双碉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雅砻江流域碉楼
    

 
 
[转载]撩开女儿国的面纱·碉楼的足迹
 
    力邱河流域纬度最南的八角古碉,在雅哈垭口以北。也大致反映《新唐书.东女国传》所载东女国的范围:“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20日行。


茶马古道(五十一)走进雅鲁藏布
 
    西藏·米林·雅鲁藏布中游·碉楼
 
 
秘境雅鲁藏布江(二十四)游牧·建筑
 
    西藏·萨嘎县·雅鲁藏布江上游支流·碉楼·苯教的发源地

    在离东女国遥远的地方,苯教反馈了一妻多夫偶婚制的婚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