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阎锡山算命改名前后纪事(上篇)

(2013-03-12 06:00:00)
标签:

网络文魁

阎锡山

算命

改名前后纪事

文化

分类: 人文历史

阎锡山算命改名前后纪事(上篇)阎锡山最风光的一张照片

        山西省的北部,佛教圣地五台山所在的县就叫五台县。五台县有个名叫河边的村子(现已划归定襄)。村子的东边,是高高耸起的五台山余脉文山,西边是大片开阔的平川,不远处有滹沱河流过。文山钟秀,沱水环流,在多山而贫瘠的晋北高原,这里是一方富饶的土地。

  188310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一个日后在山西大地上耀武扬威,与这一方大地命运紧密相关的男孩出生在这里。他的乳名叫万喜,字百川。其父阎书堂,字子明,继承了祖上留下的一份田产,辛苦经营,日子过得很是殷实。阎书堂心地活络,处事精明,十五岁就开始经商,在一家商铺当小伙计。他聪明机灵,为人谦和,又善于说话,善于讨好和笼络人,不几年就锻炼成为一个老练而奸诈的商人。他不满足于靠着有限的黄土地谋生,一直想找机会投资商业,赚大钱,获大利。在儿子出生前一年,他在县城投资经营了一处名叫吉庆昌的钱庄,主要经营高利贷,出钱帖子,也兼营点杂货。所谓钱帖子,就是用木版自行印制的纸币,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使用。阎书堂略通文墨,交际也广,只不过三几年时间,就把这小钱庄经营得十分兴旺,使阎家成为河边村殷实的大户。因此,阎万喜来到世上的时候,进入的是一个富庶的小绅士家庭。

  不幸的是,他六岁时,母亲生了一场重病,撇下他走了。其父娶来继室后,家中难免常生纠葛,于是把他送到老丈人家寄养。外祖父家在河边村也是数得着的富户,俩老人对这没娘亲的小外孙特别疼爱,娇生惯养,照顾十分周到。家里又有几个表兄弟一起玩耍,因此,他在外祖父家生活过得还好。但自幼失去母爱,毕竟在他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所以性格也变得有些乖僻。表面上沉默寡言,驯顺听话,实际上却倔强固执,顽皮胆大。孩童时代,就常常腰挂木刀,自封为指挥官,将小伙伴们分成两队,呐喊打仗;上树掏鸟蛋,下河玩水,有一次竟将附近狼窝里的小狼崽偷出来挂到树上,惹得母狼在村边昼夜嗥叫,使全村人惊诧不已。9岁上,小万喜随其表兄弟一起入私塾读书,先后读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和儒学基础。他学习用功,成绩也好,受到先生的赞许。随着年龄增大,也时常惹事生非。12岁那年,因与同学玩恼了,吵得性起,便掏出随身带的小刀把同学刺伤,成了个不好惹的小霸王。阎自己后来回忆说:我是个有傲性的人。我不愿意人笑我,亦不愿我笑人。十三岁时,在本村学校读书,曾因参加村中元宵节演武会,将鞋脱脚,飞到观者头上,致观者大笑,此后我决定再不参加演武会致人笑;又在村中观剧,见剧人以种种笑态博取观者大笑,遂决定以后再不观剧以笑人。显示了他性格中内向、自律的特点。到15岁,四书五经基本上读完了,外祖父母也觉得不好管了,就让其父领他回家。

  阎万喜回到家后,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精明的商人,就让他到自家的钱庄里当了小伙计。他学习生意很用心,站柜台,照料铺面,记账……,不多时,算盘就打得精熟,而且在父亲的调教下,学会了一套送往迎来的本领,不管什么样的客人上门,都能应对得面面光滑。他名义上是小伙计,实际是少东家,他很注意结交朋友,笼络人心,在钱庄里人缘不错,颇得好评。第二年,就是16岁时,听父母之命,从媒妁之言,阎万喜就娶亲成家。媳妇徐竹青,娘家离河边不远,也是一个富庶之家。徐竹青没有上过学,是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家庭妇女,夫妻感情甚好。

  经商小有经验后,其父就把他放出去,让他外出讨债,参与虎市活动。当地当时流行一种叫做打虎的金钱生意。五台及周围县都是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地的银子与制钱(即流通的铜制小钱)之间的比价出入较大,且经常波动,时高时低。这种生意就是利用银两与制钱兑换的高低变化的差价,买进卖出,进行金融投机的。交易双方不需要交付现金,也没有什么严密的手续,往往成败就在一念之间,因而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也获利丰厚。阎万喜成家后,在父亲的调教下,也钻进了打虎的旋涡之中。他千方百计四处打探消息,掌握行情,预测变化,用心捕捉时机,积极替其父出谋划策,屡屡见效,为吉庆昌牟取了可观的利润。不长时间,就显露出他敢于冒险,善于投机和精于计算的才干。

  正是家庭的这种影响和在钱庄的这一段经历,给阎万喜的人生哲学打下了基础。市场行情的观察把握,人情冷暖的变幻应对,利害盈亏的精打细算,顺逆进退的见风使舵,这些在精明的商家身上必备的才能,他都具有了。后来,他把这些本领用到了政治上,把政治当作一场有更大风险也更有利可图的买卖来做:观望不定时决不冒然出手,用模棱两可、讨好各方求得左右逢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利可图,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应当说,商场如战场,商场投机的眼光和权术,与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生存发展的经世学问和政治谋略相通相似。

  阎家的生意做得红火,但是好景不能常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正当阎万喜干得如鱼得水之时,其父阎书堂栽了个大跟斗。投机失败,血本无归,债台高筑,繁华一时的吉庆昌破产了。阎家父子一下子陷入贫困的深渊,为了躲债,父子俩背井离乡,外出流浪,先后到过定襄、崞县等地。躲债流浪一段时间之后,阎万喜回到河边,无事可干,又入村义学读书。以曲本明为师,致力于程、朱学问。年岁已长,又有了在人生途程中曲折坎坷的初步经历,这次读书,使他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贯穿他日后理论体系的的学说,应当在这时就打下了基础。这时,正逢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在五台一带也活动频繁。清政府调甘肃的军队开来清剿,而兵乱于匪,用各种名堂扰乱欺凌当地百姓。河边村的百姓为了自卫,推举纠首(与后来的村长类似),组织壮丁,防御乱兵,维持秩序。时在村里的阎万喜就被推为纠首,可见他在村民心目中是有胆有识的青年。担任纠首后,阎万喜积极组织壮丁护村,还私下将继母的首饰卖成钱,用以置备兵器。这一段短暂的经历,开始显露出他应对惊险和混乱的胆略,也锻练了他的组织能力。

  因为在家里被债务所迫,还是没有什么办法,阎万喜和父亲只得外出谋生,来到了太原。在太原,阎万喜随其父去拜望了五台同乡魏仰微。魏见这年轻人能说会道,知书懂礼,很是喜欢。阎书堂见机行事,提出要魏收阎万喜为干儿子。魏很高兴的答应了,阎万喜给他做了义子,并经魏的介绍,到太原柳巷的裕盛店当了小伙计,生活才算是安定下来。

跌入社会底层的这两年,使阎万喜又感受到另一种人生。为了糊口活命,他做过在街头卖饼子的小贩,当过差役,当过帮工,当过店铺的小伙计。挨打受辱,寄人篱下,饥寒交迫,丧魂落魄的日子,自然与当年少掌柜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既使他痛苦,也让他渴求改变命运。从优裕落入贫穷,让他品尝了人世炎凉的滋味,也增长了历经磨练的才识。在太原流浪期间,他见识了官僚富商们的权势、排场和奢侈,也看到了更多比他还贫困艰难的穷人,同时也目睹了清廷腐败无能,外国列强横行霸道,国家民族面临灾难的社会危象。这些,对一个受到过儒学教育的热血青年不能没有刺激和触动。他发愤要改变这种生活,想望着以后成就一番大事,在社会上有意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日后帮他成事的黄国梁、张瑜。三人来往频繁,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议论时局,越来越感到志趣相投,就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榜样,换帖子结成了拜把兄弟。依年龄大小为序,张瑜为长,黄国梁为二,阎万喜为三。三人对天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同心协力干一番大事,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网络文魁转自《三晋枭雄—阎锡山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