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网络文魁
网络文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672
  • 关注人气:34,5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阎锡山曾与泰戈尔谈文化论哲学

(2013-03-05 22:55:00)
标签:

网络文魁

阎锡山与泰戈尔

谈文化

论哲学

文化

分类: 人文历史

阎锡山曾与泰戈尔谈文化论哲学

在不少人的心里,一提到阎锡山,大家的反应就是一个大军阀。但鲜为人知的是,阎锡山曾半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并和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有过一段相见甚欢的“亲密接触”。

  19244,泰戈尔访华。在北京游览过程中,泰戈尔希望在中国能找到一块地方来实验自己的农业改革计划。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的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泰戈尔就决定到山西去看一看。消息传到山西督军阎锡山耳中,他内心十分高兴。阎锡山对泰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里的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诗句十分喜爱,能与自己的偶像相交相谈,机会难得呀。

  搭载泰戈尔的火车徐徐驶进了太原市正太路火车站。41岁的阎锡山一副乡村学究打扮,身穿黑缎布褂,脚穿黑布鞋,专门去车站迎接。在阎锡山的住所,通过翻译互相寒暄了几句家常,话题转到了文化和哲学方面。泰戈尔仿佛是有意考问阎锡山,道:“请问 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

  阎锡山沉吟了片刻说:“东方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字。”泰戈尔一听来了兴趣,紧接着问道:“什么是‘中’呢?”阎锡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泰戈尔微笑着点点头。一边担任翻译的林徽因和徐志摩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阎锡山读懂了泰戈尔的诗集里面的思想内涵。泰戈尔更是欣慰地握着阎锡山的手,他赞赏地对阎锡山说:“你是具有诗人般特质的军人和管理者。”

  宾主谈兴正浓,晚饭时间已到。阎锡山知道泰戈尔是一个生活简单的人,就用朴素的农家饭菜来招待这位国际贵宾:丸子、豆腐、猪肉烧粉条、豆芽、山药,再加一个玉米汤。平时滴酒不沾的阎锡山破例陪泰戈尔喝了点杏花村汾酒,还打趣道:“我们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迁到武乡,太原成中央,国酒汾阳王,国宴玉米汤,国语五台腔,国歌山西梆。”听了阎锡山的话,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回到印度,泰戈尔对阎锡山的接物待人印象至深。他在回忆录中描述阎锡山说:“他更像是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而与大诗人泰戈尔谈论文化与哲学,成了阎锡山终生难忘的经历。阎锡山在后来的很多时候谈起那次会见泰戈尔就会感慨万端。有一回,他再次提到和泰戈尔面谈一事:“泰戈尔问我,从上海到天津、北京,没有看见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说,你到太原也看不见,你到乡间或许能看见。这样,泰戈尔先生就指定一位研究农村的英国人在乡下考察了六个月,临行时,那个英国人说,中国的文化确在乡下,由人民生活的常态中略得端倪。”

 军阀有颗文艺心。后来在台湾,阎锡山远离军政、看淡时事风云,在阳明山潜心写书,写下了300万字的回忆录和关于对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探讨文著。1960,77岁的阎锡山病逝。他生前就挑选了墓地,墓前有个巨大的“中”字,象征着其人生哲学——“发于仁,归于中”。(据《新华视界》作者 / 梁阁亭)

阎锡山曾与泰戈尔谈文化论哲学

【网络文魁】以上配图照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