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西平遥古城(三十六)

标签:
网络文魁游览山西平遥古城游记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关于平遥古城的“城濠与吊桥”。城壕即围绕在城下的壕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器,以断来路。
平遥城墙在明代初年重修后,护城濠深广各一丈,隆庆三年(1569)的维修中拓宽为深阔各三丈,同时创建吊桥于六门外。继而有清康熙年间的陆续修缮,以后三代则年久失修。至道光三十年(1850),已是墙垣坍塌,敌楼倾圮,濠桥填塞,几无影型。其时,随着大规模的城墙重建工程,“周城开濠立闸,砌石桥七道,引河水注之,沿濠多栽杨柳,以培生气”。当事者记之曰:“峻垣深隍,诚可守而有待矣。见于旧志记载,同治、光绪年间都曾疏浚濠道。但濠沟是极易淤塞的,民国34—35年(1945—1946)间,平遥的国民但党政权迫于“地道战”的声威,集中大量人力,深挖护城濠,使城濠规模之大,不亚于隆庆年间所为。不过,古代的吊桥早已湮灭,树木不曾再植,倒是在平遥城解放前夕,沿濠多埋设地雷。新中国建立后,濠道又渐淤平。90年代在恢复平遥古城历史风貌的建设中,护城濠也在逐段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