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西平遥古城(三十二)

标签:
网络文魁游览山西平遥古城游记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此“小城”即谓之“瓮城”。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
中国瓮城之制起于汉,本邑何时始有瓮城,查无考证,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下了东门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楼,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补修南门瓮城,四十年(1701),补修上东门瓮城。
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要路经平遥,于是六座城楼也为之修缮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补修了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工程,曾“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高加数尺”,造就了现存的规制。
在六道古城门中,东西四道,两两相对,上东门、上西门、下西门的重门均向南而开,棉队远方哪个的山河,使之“纳气”;下东门的重门中轴线则与里门中轴线平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南门的重门虽与里门相错,但因势利导,仍然面南。北门的重门与里门呈90°角而向东开,沐浴着东方的曙光。